正本清源说“自学” □ 刘良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值得追求的课堂文化是“学生自学”,而且是“有主见地自学”。卓越的老师并非口若悬河的演讲者,而是一个鼓励学生“有主见地自学”的推动者和帮助者。

  “有主见地自学”意味着有思考地阅读或带着自己的主见去阅读,甚至带着自己强大的偏见去阅读,也可以称为以思带读、先思后读。

  “有主见地自学”原本是中国古典的学习方式。孔子的教育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条教育名言一直为后人称道。所谓“思”,就是阅读之前或阅读过程中冒出来的“主见”、“灵感”、“假设”、“视角”、“偏见”。

  就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而言,中国古典的学习方式存在两个不同的“学派”:一个重视读书,可称为“读书派”,以荀子为代表;一个重视思考和设想,可称为“思想派”,以孟子为代表。

  孔子似乎是“读书”与“思想”并重的,遗憾的是,孔子虽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他本人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诫后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它几乎就是在警告学生:思是无益的,空思空想不如直接读书。这使“思”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名言中落空。这为后来的学习者不重视“有主见地自学”或“有思考地阅读”埋下了隐患。

  孔子之后,荀子对孔子的“空思空想不如直接阅读”似乎心领神会,并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进一步转换成简洁明了的千古名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的话使“思”的含量进一步减轻,“学”(读书)的含量进一步增加。《劝学》置于《荀子》的首篇,看来并非偶然。所谓“劝学”者,意在劝“学”而不在劝“思”。在《劝学》中,荀子提出一系列“为学”的忠告:“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在荀子看来,“学”(读书)能让人借助前人的文化与道德成果而提升自己,少走弯路。“读书”于荀子,犹如英国人牛顿所谓“巨人的肩膀”。荀子讲“高地”、“风”、“马”、“舟”,牛顿讲“肩膀”。

  如果说荀子选择了孔子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那么,孟子似乎更愿意接受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训示。在孟子看来,学习并不一定要看很多书,因为“善”端、“良心”已经内在于“心”。只是人“心”受了些蒙蔽,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欲望,致使心驰外物,内在的“善”、“良心”受了“流放”。人只需要通过“思”将那些被流“放”在外面的“善”端、“良心”找回来就是了。孟子所谓“思”,就是“自求自得”、“求其放心”,是将“流放”、丢失了的“良心”寻找回来。

  如果说荀子的立场是“阅读”且“尽可能多读”,那么,孟子的立场则是“有主见地自学”、“有主见地阅读”且尽可能多思考、尽可能以思考带动阅读。

  若教师愿意将“有主见地自学”作为自己的课堂文化,那么,相应的教学程序则显示出与传统的讲授教学不同的样式。与“有主见地自学”相关的教学程序虽有多种可能的状态,但关键要素将比较稳定地显示为 “新中心”:

  传统的教学中心显示为“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的讲授转”,新的教学中心(“有主见地自学”的中心)则转换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自学转”。

  传统的教学中心显示为“以阅读课本、记住答案为中心,学生围绕课本和标准答案转”,新的教学中心(“有主见地自学”的中心)则转换为“以思考、假设为中心,课本围绕学生的思考和假设转”。具体的教学流程如:(1)阅读与疑难: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以及相关的材料;(2)问题与假设:学生明确问题并提出假设;(3)验证与结果:学生重新审读课本及相关的材料并验证自己的假设。(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