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区域课改十大样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此外,《十大行动》通过系列改革措施逐步扭转教育评价导向:强化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每周确保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保证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严禁挤占,保证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把强化学生实践教育作为硬性要求,抛开死读书、读死书的惯性,明确要求每生每年至少要进行一周的生产实习、创新教育、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

    陕西渭南:发展素质教育新机制

    素质教育在基层落实难有许多方面原因。一个关键原因是在具体实施中没有抓手。陕西省渭南市提出从德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体育、艺术、信息科技、社会实践七个方面落实,找到了具体的抓手。为了落实好素质教育,渭南市形成了系统的保障机制:

    一是体制机制保障。2013年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对县(市)区分管教育领导进行培训,从坚定正确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县级党委和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及有关领导进行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市级对高中学校和校长、县级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校长进行素质教育督导考核。

    二是办学条件保障。先后实施了“千校达标”、乡村学校生活设施提升工程等,斥资百亿元用于学校办学条件、运动场地建设,实现全市学校标准化。同时,大力开展学校建设示范校、信息化示范校等九类创建,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三是教师队伍保障。构建招聘引进、转岗退出的教师管理机制,打造“理想信念坚、师德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精神状态好”的教师队伍。同时,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体育艺术等薄弱学科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等。

    四是管理团队保障。一方面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全员培训校长;从2015年起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的专业发展引领机制;落实校长履职“316”素质教育督导考核。另一方面成立100多人组成的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团,对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精准指导。

    浙江杭州上城:搭建教师优质成长框架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周期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和能够达到的水准是不一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伴随职业生涯始终的过程。设立科学的阶段发展目标,制定适合的激励政策,对各年龄段、各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都有促进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集体共识,上城区构建了“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这样一个教师成长的“五阶段”平台,按照工作年限长短将全体教师纳入其中,这也成为“四梯队”名优教师成长的“基础平台”。“五阶段”中,每个阶段区教育局都提供“助力计划”,如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大赛等,为教师搭建成长“阶梯”。

    在此基础上,上城区继续向上构建三个平台,分别是区学科带头人、区特级教师和省特级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以省特级教师为“尖端”、区特级教师为“高端”、区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五阶段”获奖教师为“基础”的“四级人才梯队”,通过规范设立层级目标,进一步激发各层级教师的积极性。

    在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为深入实施人才队伍规划建设,上城区针对不同专长、不同领域教师的发展,设立了班主任、校级干部、后勤保障队伍专业成长的上升通道。

    “五阶段、四梯队、多维度”生长平台的构建,促进了校际间教师的主动交流、自愿交流,巧妙化解了教师交流的被动局面。

    河北承德双滦:创新乡村教育机制

    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打破校际界限,实行教师“跨校上课”。这是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教体局推出教师合理流动的具体举措。经2013年9月先期试点,2014年3月在全区推广音体美学科教师“走教”。

    为规范“走教”的开展,区教体局颁发了《双滦区音体美教学“走教”实施方案》,对“走教”的形式、制度、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一是根据“走教”次数和路程,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通补助,每月50-200元不等;二是实施“捆绑考核”。采取学生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走教”教师进行量化打分;三是区教体局依据过程性管理、教学成绩、专业竞赛、活动评比等,定期评选“优秀‘走教’教师”,调动教师参与“走教”的积极性。

    “走教”只是让教师在区域内“动”起来,但如何让教师发自内心“走”下去,让一方“活”起来。为了激发“走教”教师群体的内驱力,区教体局多方筹集资金,把村小、教学点建设成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还是校园文化、课程开发,都让“走教”教师流连忘返。

    同时,双滦区教体局把“走教”细分为“小走教”和“大走教”。“小走教”是乡镇内部优质资源共享,打破小学、幼儿园的界限。“大走教”包括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三年、学科送教下乡、初中到农村小学开展学生家长大讲堂活动等。为弥补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双滦区还整合了部分中学教师参与到小学的“走教”活动中,“走教”搅动区域教育的“一池春水”。

    福建厦门海沧:教师队伍建设“三超越”

    超越零打碎敲,走向系统建构。自2013年以来,海沧区开始实施“新教师培养三年行动”。

    区教育局在新教师三年培养期共安排4次集中封闭培训。第一次培训为职前培训,为新教师顺利上岗夯实基础。第二次培训为职中培训,教师对入职状况进行自我反思,并在专家和同伴的帮助下逐步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第三次培训为教学专题培训,旨在提升新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第四次培训为提升培训,不仅是一次集中学习研修,更是一次重新思考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

    超越为我所有,走向为我所用。建区10多年的海沧优秀师资有限,引进全国性优秀教师到海沧组建工作室是最理想的解决途径。

    到目前为止,外地名师跨地区来海沧领衔的工作室已有7个,工作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方面为海沧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发挥了鲇鱼效应。

    超越行政驱动,走向生命驱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沧区正在构建一个适宜教师阅读的环境,从行政推动到逐步放权,教师的自觉、自主阅读行动越来越多。但海沧区并不满足,让教师成为区域阅读的‘精神高地’,以教师阅读带动学校、带动家长、带动社区,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

    淡化行政、唤醒自觉,不仅体现在教师阅读上,还体现在管理体制上。针对一些偏远乡镇学校师资培养乏力、新教师成长慢的现实,从2017年开始,海沧区进行学区化试点,除了以中学为龙头划片组建学区,还邀请街道、社区联合成立学区委员会,统筹协调教研、交流、备课等活动。

    “三个超越”让海沧教育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超越”。

    (本报记者孙和保 整理)

上一篇:课程如儿童般鲜活     下一篇:年度教育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