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山的呼唤(三) 赵新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位于燕山脚下的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和太行山腹地的邢台县将军墓中学,自2011年12月起,首创“学生手拉手体验式学习”项目,双方现已交流学生6期578名(含部分教师),每期14天。在许多中小学校“应试”、“安全”至上的今天,我不仅为他们的胆量和智慧所折服,而且还从孩子们的视野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

  为了加深和拓宽孩子们对社会的认识,在这次“手拉手体验式学习”中,两所学校为孩子们精心组织了3次大型的户外活动:利用周末让北京的孩子到“小伙伴”家里体验生活;徒步35公里参观“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举行“拔河”“篮球”对抗赛。

  其中,对孩子们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一对一”家庭体验活动。北京的73个孩子分别到73个家庭过周末。73户人家分布在深山区的20多个自然村,路途最近的也在1公里以上,最远的大约20多公里。为了保证安全,更是为了加深孩子们相互关照的情感,锻炼孩子们的毅力,校方统一要求路途在10公里之内的全部步行回家,10公里之外的才由校方派车送达。

  那个周五的下午,隆冬季节的太行山区虽然寒冷无比,但140多个孩子还是像出笼的小鸟一样,争先恐后地飞出学校,他们呼喊着、打闹着、结着伙儿、搭着伴儿,奔跑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给黛色的太行山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单从建筑风格看,山区里20多个村庄的73户家庭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但每一个家庭的人员构成和生活情况却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贫穷,有的富裕;有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也有父母打工在外的;有以种庄稼为主的,也有靠果林生存的……

  久居大都市的孩子们,在多元化发展的山区农村大开眼界,同时,农村生活也让他们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锻炼。

  周六那天上午,我也驱车深入到不同的家庭看望了一些孩子,感慨良多。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又有什么切身体会呢?

  “在小伙伴家里,我懂得了感恩。小伙伴的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在地里干活,还要抚养两个孩子,很辛苦。他们每天重复着一件事,而我在伙伴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她的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学会了生火、做饭和一些简单的农活。……”

  “在小伙伴家里,一日三餐吃的都是馍、米汤、菜(自己种的白菜、土豆、胡萝卜),卧室里没有暖气,伙伴家住在山上,早晚屋里凉……种的菜没人买,只能自己吃。”

  “小伙伴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是很热情,他们善良、纯朴,没有城市人的勾心斗角!”

  “去小伙伴家的前几天不慎崴了脚,本来想凑合着在那儿静养几天,可是小伙伴的奶奶坚持找来一位老中医给我治疗。老中医90岁了,行动有些缓慢,可给我揉脚却是一丝不苟。睡觉前,奶奶又端来一盆热水,她说这是土方配的中药水,能消肿,还不让我动手。我感动极了!我看到了人们淳朴、善良的一面。”

  将军墓中学的孩子又是这样写的:“我们晚上要劈柴,他认为用劲小一点,多劈几次就可以了,而我认为就要用大劲,结果我比他劈得快。”

  “看电视时,我爱看打仗片,而他爱看快乐大本营之类的,最后他让步,我看了一会儿……”

  “他们都很听话,主动帮我们做家务,一直问我们‘什么时候去地里干农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