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苗圃计划”启航 □ 常生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6月6日,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与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在虹口区启动同济大学“苗圃计划”。

  当前的教育改革,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瓶颈问题,就是招生考试制度始终难以突破。学校很想做一些探索性的实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但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出路,不能因为自己的实践而耽误了学生的前程。初三大半年的时间、高三整整一年的时间,学生们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应试备考上,不仅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还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不少学生因此而厌倦学习,对今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苗圃计划”希望在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方面做一些实践和探索。首先,加强大学和高中的衔接,让更多的大学教授走进中学,同时邀请中学生走进大学的校园和实验室;其次,选拔一些对同济大学的学科专业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实验所需要的设备,鼓励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开始进行有价值的实践探索;此外,在课题研究或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与有潜质、又愿意进入同济大学就读的学生签订自主招生的录取协议,让这些学生提前一年获得自主招生的预录取资格,在高三这一年中跟着大学的导师做更多的研究,包括提前学习大学的相关课程。如果最终该学生如愿被同济大学录取,在高中期间所学习的大学课程相应的学分可以计入大学学分之中。

  我认为,“苗圃计划”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第一,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设计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当前的高中学生普遍缺乏职业意识,大都根据考试的分数来预测自己最有可能进入哪所大学,而很少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取舍。结果,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由大学教授介入对学生进行专业发展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明白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职业基础。

  第二,有利于打破学制上的局限,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苗圃计划”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它可以将学生原本放在高三应试上的时间腾出一部分来,让他们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课题。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作品大多数都是在25~35岁之前完成的,学制上的突破,为有兴趣特长的学生赢得了时间,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三,为全面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全国有不少大学都在积极推进自主招生等考试制度的改革,方法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依然是变了花样的考试,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衔接做得不够。“苗圃计划”特别关注大学的提前介入,特别关注那些真正有兴趣的学生,这或许会成为今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新闻链接:同济大学推出“苗圃计划”

  日前,同济大学携手全国20所知名高中,共同推出“苗圃计划”,选拔兴趣特长突出、富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高中生,并对这些学生施行中学与大学贯通式培养。

  根据这一计划,同济大学先期在全国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20所重点高中,作为“苗圃计划”首批试点中学。结合这些中学各自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同济大学的相关学科、专业将与这些中学实行对接,对这些学科专业怀有浓厚兴趣、有意愿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高一、高二学生,经选拔后可进入相关“苗圃基地”。同济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将走进“基地”,对学生集中开展能力训练,引导他们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也可利用假期或周末等时间来到同济大学,参加大学生的创新训练活动。对于这些学生参加的各环节相关训练,同济大学均认定其学分。

  据介绍,这些中学生在“苗圃基地”接受相关训练后,如达到同济大学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不仅可获得同济大学自主招生相关优惠政策,而且在进入同济大学后,还可对接学校“4+M+3”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或优先进入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辑自《中国青年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