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事精彩,从课结束那一刻开始
在许多教师眼中,铃声是极其重要的指令,尤其在公开课教学中,上课铃一响,就要立马“入戏”。当下课铃响起,即便教学还未完成,教师也要思考如何快速收尾;如果进程顺利,便会从身心各方面逐渐放松下来,仿佛下课铃响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卸下“重负”。难道,教学真的局限于这40分钟吗? 有公开课经历的教师一定清楚,许多收获产生于公开课正式呈现之前,比如备课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制定、推敲、修改、打磨往往是最重要的收获阶段。公开课结束,同样会有很大收获,它为我们教学水平的生长预留了巨大空间,比如课后的反思、评价、还原、重构、总结等。 下课铃响不仅意味着本节课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段学习的开始。 一盒“巧克力”。那天,真巧,我听到了发生在三年级公开课之后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 参加完一堂公开课,教师钱辞苑回到教室。只见她从抽屉里拿出一盒巧克力。我碰巧见到了这一幕,以为是许多班主任惯用的套路,给公开课上表现好的学生发“奖励”,但接下来钱老师与学生的一番对话却让我开了眼界。她说:“今天,大家都参与了公开课,从课前预习、课堂展示看都很棒,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个奖励,但我这还多出一些巧克力,你们觉得谁可以拿到额外的奖励呢?说出你的推荐人选,再给出合适的理由。” 问题抛出后,经过短短几秒钟的思考,学生们随即分享了各自的评价。学生A说:“我想推荐朱洪硕,我觉得他今天的发言很有质量。”钱老师追问:“怎么有质量了?”学生结合朱洪硕的发言内容给出了补充说明。钱老师笑着说:“你很会推荐,理由很充分。” 学生B发言:“我想推荐方逸欣,虽然她今天全程都没有被老师叫到发言,但是她几乎每次都举手。”钱老师也肯定了他的推荐:“举手非常积极,就是认真思考的表现,值得推荐和表扬。” “我推荐张桐玮,因为他回答的想法很好,语言表达很清楚。” …… 学生们推荐中有的关注思维质量,有的关注参与程度,有的关注表达能力。就这样,一种课堂学习的评价标准已经不知不觉印在了学生的脑海。 如果我也参加了这堂公开课,该多么幸福,因为幸福不仅仅是那口感甜美的巧克力,更是教师创造出的充满教育味道的“巧克力”,这“巧克力”是学生的彼此发现、认同与称赞,也是在40分钟后的再思维、再成长、再提升。 一根“接力棒”。我曾在外地借班上过一节公开课《夸父逐日》。课的最后几分钟,我给学生推荐了一本书,也就是课文的出处《山海经》。课后,我就与这个班的学生告别了。但没过多久,他们的老师联系我,说要给我展示一下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情况。 我经历过许多次公开课,也经常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给那些仅有“一面之缘”的学生,但这通常只是一种课堂环节的展示,是告诉学生和听课教师,在这节课上完后,我们还可以有怎样的延续性学习。我不禁追问自己,以往在公开课上布置的作业有落实、评价吗?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话题是否真能有思考?推荐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真正后续的组织、交流吗?似乎,我们常在公开课的结束时段“挖坑”,却又总是忘记“补坑”。我们太关注那40分钟里的“舞台表演”是否漂亮,却不在意“散场”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学生回家后纷纷阅读起《山海经》和其他小古文来。不仅阅读,班级内还开展了丰富的活动:一张张小古文主题手抄报闪亮呈现,一幕幕小古文情境微剧精彩上演;一个个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古文专题的“小讲师”……一股小古文学习的热潮正在形成。没想到,学生们真的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从“一堂课”走向“一门课程”,让那节公开课中我抛出的“接力棒”得以“传递”下去。 有人说,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们不仅要通过每一个40分钟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还要从课结束的那一刻开始,将学习的“接力棒”交给学生,引领他们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