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的教育智慧 □ 余孟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更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能以“道德”的视角来审视、分析和矫正当前课堂教学,能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和育人的立场来认识和开展课堂教学,当首推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先生倡导的道德课堂理论。道德课堂理论立论高远、内涵丰富,它不仅和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相一致,而且蕴涵着中国传统教育智慧中的精髓。

  道德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而提出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所谓“四个满堂”,是指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与满堂夸;所谓“四个虚假”,是指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与虚假渗透。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在课堂上真正体现,缺少真正的积极、愉悦、兴奋、发现和成功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道德课堂则克服了如上弊病,要求课堂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也即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所谓“德”,即生态,即围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

  道德课堂的核心主张对于当前深化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道德课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实现生命质量的共同提升和成长。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被称为“教学相长”。《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教师看做“蜡烛”、“春蚕”、“路灯”、“园丁”,这样的比喻反映了教师无私奉献的一面,但却只赋予教师以付出、奉献、帮助他人、成就他人的角色特征和生命意识,使得教师自身也认为自己的价值只在于“成就他们的学生”,而忽略了自身生命价值和质量的提升。

  其实,生命是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生命和生活,教育成就卓著的教师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说,没有师生生命共同成长、没有教学相长的课堂,也不是道德课堂,也是不道德的课堂。

  道德课堂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验到愉快和幸福,能感受到学业进步的价值和意义,能享受到自身全面发展的乐趣。

  道德课堂是对工业化时代那种整齐划一、固定僵化、崇尚模式的教学理念的反动。它倡导在统一理念下的百花齐放,即在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之下,提倡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探索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倡教师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探究最适合的课堂形态。就是说,道德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固化的而是灵活的。  (作者系教育培训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