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和质量的均等化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学前教育发展掠影 □ 本报记者 刘 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暂住在宁波市海曙区的外乡打工青年小李夫妇来说,这个暑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女儿顺利地拿到了宁波市五星级幼儿园的入园通知书。这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的五星级幼儿园,毫无条件地接纳了并没有海曙区户口的女儿,这对80后的小夫妻感慨连连,感觉“社会还是公平的,生活越发有奔头了!”

  其实,幸福的不只是小李一家,在海曙区,早在2011年9月,就实现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12%,净入园率99.93%。无论孩子是否具有海曙区户籍,只要住在海曙区,就能如期入园。而在该区全部42所幼儿园中,省一级幼儿园14所,省二级幼儿园18所,省三级幼儿园10所,辖区内没有无证幼儿园。按浙江省等级评估标准规定,省一级和省二级幼儿园均为优质教育资源,由此,海曙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达到了76.2%,在宁波市和浙江省内占绝对领先地位。

  对这一组数据的进一步阐释就是:在宁波市海曙区,学前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已基本实现均等化。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作为宁波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海曙区让人惊叹的不只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它的教育发展速度和战略规划同样赢得了社会的赞叹和敬慕。

  提前三年推进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2008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海曙区已经率先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旗帜鲜明地提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规划要与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相匹配。3年时间,除了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外,该区还通过设立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开展对民办幼儿园的差额补助、定额补助、项目补助、奖励性补助等多元化的公共财政资助民办学前教育的探索,保证公办园和民办园“同区域同发展”。因此,2010年各地纷纷提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时,海曙区拟定的已是《海曙区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

  在这个提升行动计划中,除了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不断攀升外,该区还成立了“海曙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心”,开展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监管体系研究,明确了以海曙区人民政府为主体的保教质量监管指挥体系。先后出台了《海曙区幼儿园星级评估标准》、《海曙区个私幼儿园合格督导评估方案》、《关于做好幼儿园规范设置班级规模和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通过随访督查、专项督查、综合督查等形式督查幼儿园的办学行为,避免小学化倾向,使各幼儿园在管理上更加规范、科学。

  建立这个保教质量监管体系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从4个方面实现了学前教育管理与发展的突破和创新:一是确立区级政府担当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监管的驱动角色;二是探寻区域性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内涵;三是建设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分层监管和多样监测的系统框架;四是打造了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效能研究数据库。有了这“四架马车”,一个区域的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方能成为可能。

  而为了实现学前教育的内涵式质量提升,该区采取“政府买单”与“合理分担”的方式,着力提升保教队伍的整体素质。5年时间,该区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确立不同的培训重点与课程,通过与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办研修班,赴海外研修游学等方式,打造起一支“明星园长”队伍和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和职称较高的优质教师队伍。2011年,该区又全面启动了保育教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集中培训,对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保育员实施社保基金补助,稳定建立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保育员队伍。目前,全区有幼儿园专任教师832人,合格学历达100%,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3%;拥有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占24.5%,幼儿园一级教师占39.6%,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占93%,这些比例均高于宁波市的平均指标。

  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幼儿园

  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规模小、“名园”分布过于集中几乎是国内所有城区学前教育面临的共有难题,海曙区也概莫能外。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该区启动“三化”办园模式,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幼儿园。

  “三化”即多元化、园区化、特色化。

  在海曙教育决策者的眼中,幼儿园没有公办园和民办园的分别,因为同在海曙这片蓝天下,所有孩子都是海曙未来的建设者。“孩子都是一样的,岂能有公办和民办的差别?”该区教育局局长徐德荣动情地说。

  该区制定了“同区域同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按照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提升内涵、激发活力的原则,采取多元办学模式,以公共财政支撑、多渠道投入相结合,普遍改善办园条件,整体提升保教质量。全区19所民办园,通过撤并、督导,所有的民办幼儿园都已成为省三级以上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比较丰富,如新商业幼儿园和中山艺术幼儿园均已成为省一级幼儿园,红旗幼儿园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

  “园区化办园”模式则较好地发挥了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使全区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日趋均衡。如,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是宁波市六星级幼儿园,但其园区比较小,其毗邻的宁波市实验幼儿园也是首批六星级幼儿园,规模也很小,只能容纳不到200名幼儿。教育局经过精心谋篇布局,创造性地将宁波市实验幼儿园整体搬迁至青林湾,使其办园规模扩展为3个园区,可容纳幼儿500名左右。而原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则发展成为闻裕顺幼儿园的一个园区,同时又将青林湾二期配套幼儿园交给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承办。这些举措有效填补了海曙区北片缺少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空白,也使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各拥有了3个园区,扩大了公办园规模。

  目前全区已有6所公立幼儿园实行园区化运作,真正实现区域园所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缩小差异、共同发展,为公办幼儿园走内涵发展、品牌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特色化办园则是海曙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该区坚持深化特色园所创建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园所管理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特色育人与幼儿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鼓励各园所积极思考和探索主动发展。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的《新行为课程——张雪门教育思想的传承》、闻裕顺幼儿园的《节日园本文化建设》、翠柏幼儿园的《健康身心 和雅情智——国乐启蒙与篮球健身特色建设》等一批富有个性的特色教育项目,已经形成海曙具有引领性的学前教育文化方向。

  让老百姓成为办园生力军

  幼儿园的服务对象是幼儿,面对这样一个尚不能完全清晰表达自己权利和义务的群体,要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实际上需要孩子们身后那些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的成人的帮助。

  幼儿园到底怎么办?幼儿园到底好不好?幼儿园的评价与管理谁说了算?

  海曙区勇于创新,敢于开放,大胆放权给家长和社会,成功地将普通老百姓发展成为办园的重要生力军。

  教育议事会,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过程中海曙区首创的一种管理制度设计,2004年获得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2011年起,该区将“教育议事会”制度引进幼儿园,这个有别于传统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吸收了教育专家、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律、医务人士等参与,借助园外力量,对幼儿园办学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审议和协调,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幼儿园的参谋与管理。这个制度不仅满足了老百姓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愿望,还使幼儿园成功融入社会、联结家庭,使幼儿园的发展获得多种资源与支持,增强幼儿园办学水平和活力。迄今,全区23所幼儿园已建立健全了“教育议事会”。

  幼儿园办得好不好怎么评价?到底谁说了算?该区以教育议事会为基点,又启动了“第三方评价”工作的研究。一句话概括就是:政府之外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家长与市民对学校与幼儿园的评价,包括整个评价体系,如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数据统计与分析、评价结果及其运用等。

  该区教育局在市教科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导下,出台了海曙区第三方评价12.0版本,其中基本指标的90%是基于省现代化达标和教育均衡指标的必达指标,即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些底线指标作为定性评价指标,同时借鉴教育部人文课题重大项目成果的量化方法。目前,12.0版评价表与流程已由各教育议事会成员监督、上交、汇总,最后的评价结果除纳入幼儿园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外,还将提交媒体如实公布。

  海曙区开放、透明的办园理念赢得了老百姓普遍的尊重和支持,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感恩。如为破解学校、幼儿园周边车辆拥堵难题,消除校园周边道路安全隐患,该区交警(协警)、教职员工、社区干部、学生家长等自愿组成“护苗队”,每天在上学、放学的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开展接送幼儿入园、劝导交通违法、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等志愿服务工作。“护苗队”志愿服务模式的经验,得到了刘延东国务委员的亲笔批示,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普及和推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