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 让每一堂培训课都成为精品课 □ 本报记者 康 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很多区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当前教育理念满天飞的情况下,作为省市级的教育学院和教育科研单位,如何定位自身职能,在教师培训中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指导教师做好教科研工作,让教师真正从中受益?本期,周刊特别关注福建教育学院和辽宁省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的创新工作实践。

  

  中国教师报:很多人认为,目前是教师培训的“黄金时代”,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刚刚召开的全国教师工作大会也提到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省级教育学院如何定位自身职能,承担起教师培训的重任?

  赵素文:新形势下,教师培训工作面临新的机遇,教师培训机构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福建省政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福建教育学院建设,强化其培训、教研的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福建教育学院从2008年起,工作重心转到师训干训上来。在新形势下,福建教育学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将其归纳为“3个转变”:一是从学历教育为主向教学能力培训为主转变。教育学院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着重开展以提高在职教师学历为主的学历补偿教育,在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后,工作重点转到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上,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二是从“粗放”型培训向精细化培训转变。根据新形势下教育工作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从师资力量、教材、教学体系及培训内容、形式上全面改革,努力提高培训实效性。三是从培训与教研科研脱节向研训一体转变。以研带训,以训促研,把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优质资源通过培训扩散到中小学教师中去,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目前,福建教育学院的定位是:以培训为主业,研训一体,成为省级中小学培训主要基地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从2009年起,省教育厅要求我院统一组织实施福建省普通高中高级职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安排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50学时的专业科目培训。

  加强培训能力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教研人员必须围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课程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学生学习质量分析与指导、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带有全局性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引入培训课程,使培训课程和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中国教师报:您提到培训的针对性,这一点很关键。很多教师反映,现在一些培训内容远离教育教学一线,听的时候很激动,听过之后难以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矛盾怎么解决?

  赵素文:这就要求培训必须对接教学、对准问题。以高中高级职称教师培训工作为例,培训项目要与高中教材、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紧贴教学,服务教学。如名师网上授课(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对各单元(模块)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对单元教学进行备课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指导,对教材分析与处理、课程分析与应用进行指导,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指导,介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创新展示,等等,每月定期开展,同步指导高中教学。

  同时,各培训项目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疑惑、教材的困惑为中心,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高中新课程培训,高一、高二年级以“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高三年级以“高考与命题”为主题,包括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科教学疑难问题研究、学科教学策略研究、学科教研成果研究等,帮助参训学员解决在新课程深化与推进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远程研修通过批改作业、在线研讨等即时互动方式,解决学员教学问题,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中国教师报: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培训还是传统的“专家讲,教师听”的模式,您对此怎么看?如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赵素文:其实,如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一样,现在我们的培训观念也必须有所突破,从“培训”转变为“研修”,参训教师从“受训者”转变为研修活动的“主体性参与者”,培训者从“培训组织管理者”转变为“研修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反映到培训的具体过程中,就要突出学员的实践参与,积极采用参与式、体验式、情景式、研讨式培训模式。比如学科教研组长高级研修,主要采取“5+5”的模式,即5天集中在福建教育学院进行理论研修和研讨,5天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开展实践研修和考察,让学员现场学习考察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体验先进地区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用“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强调参与”的培训模式,让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提升学员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进一步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针对高中高级职称教师培训学科、类别和层次的不同,培训项目重视教师体验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现研训结合,积极探索适合各类班次特点的培训模式。一是创新培训教学模式。实现了“3个拓展”,即从讲座式培训向主讲主问式、探讨交流式培训拓展,从单一面授向面授网授“两翼齐飞”拓展,从学院式培训向非学院式培训拓展。各学科综合运用讲座式、参与式、案例式、沙龙式培训方式。二是创新培训合作模式。依托省、市、县教师进修院校“三级联盟”计划,在高中高级教师培训项目方面,把部分高中教师省级骨干培训的第二阶段——在岗实践中的名师帮带和跟踪指导工作,与市、县(区)教师进修院校合作开展。三是创新培训实践模式。逐步由“走马观花”(结合理论学习,组织学员到实践基地参观考察、采经取宝)向“下马赏花”(学员在理论导师指导下,到实践基地进行短期的蹲点考察,对基地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议、诊断,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驻马品花”(学员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到基地校进行一段时间的跟岗实践,对基地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考察)拓展。

  

  中国教师报:您刚刚提到从单一面授向面授网授“两翼齐飞”拓展,这是不是培训的另一种趋势?

  赵素文:2010年,学院依托福建基础教育网,开通了“名师网上授课(教研)平台”、“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平台”、“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平台”,让城乡教师可以在同一间教室实现专业化发展,这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的教师培训新模式。通过构建“网上福建教育学院”,使面向全员、低成本、广覆盖的高中教师培训成为现实。

  远程研修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开放对话为特征、以协同管理为保障,资源丰富、操作简便、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经济高效,可以同时承担5万名高中教师同时在“同一课堂”在线研修任务,有效解决了高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进修难、成本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在每年暑期的集中在线指导阶段,平台利用365CALL在线服务系统,通过指导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的直接对话,实现自主反思、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远程研修工作,提高网络培训质量。加强研修平台建设,做到功能更加完善、界面更加友好、操作更加简便、运行更加安全;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使课程资源更加贴近教学、贴近教师,更丰富、更优质、更实用;加强团队建设,管理团队要提升统筹力,技术团队要提升支撑力,课程团队要提升开发力,指导团队要提升执行力;健全研修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强化在线指导,规范在线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指导教师培训,特别要做好远程研修在线交流互动;树立品牌意识,要通过完善师资、资源、技术、质量、服务、管理等,树立远程研修品牌,搭建全省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平台;拓展远程培训市场,通过与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开展高中全员教师及初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把远程培训市场做大。

  

  中国教师报:我们注意到,福建教育学院近年来还特别注重校长培训,专门启动了“福建省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为什么特别关注校长这个群体?

  余建辉:这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温家宝总理多次倡导教育家办学。福建教育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以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为主业的专门高校,助力校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新时代的校长、教师具有专业化的视野、专业化的理念、专业化的目标、专业化的能力,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是我们的应尽职责。

  我们将突出“教育家型校长”这个核心主题,通过高层次、高水平、高标准的研究型培训,着力提升校长的理论素养、战略眼光、胸襟视野、专业精神并促成其办学治校能力的提高,推动一批名校长人选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进而实现有闽派特色的教育家型校长群体在中国教育界的迅速崛起。

  

  中国教师报:作为院长,您认为什么样的制度建设,能让校长向教育家的方向迈进?

  余建辉:福建省教育厅选定108位校长为培养人选,培训内容主要是:要求全体名校长人选掌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政策、理论和动态,省内外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比较并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概况、发展战略、先进经验和做法等;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和专题调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黄家骅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组织专家对名校长人选逐个分析,本着发扬优势、弥补不足的原则,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培养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大专题: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管理学研究,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研究,校长专业化发展研究,国内外教育发展比较研究,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专题,外语能力提升专题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