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林风眠 □ 刘亚文
林风眠(1900-1991),画家、美术教育家,创办中国第一个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他还是最早倡导“中西融合”的倡导者之一,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
一位英国人曾写道:“20世纪早期,在引进西方艺术入中国画方面,有三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徐悲鸿、刘海粟和林风眠。”不同于徐悲鸿的奔放不羁和刘海粟的张扬反叛,林风眠则是一个纯真的孤独者:一方面疏离政治,没有主持画坛的领袖欲,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直言不讳、赤裸裸地表达内心感受。林风眠的孤独和对艺术的热爱都源自家庭,而母亲的去世、第一个妻子去世和第一个孩子夭折,艺术梦想的一再破碎,都是他成为一个具有“罕见苦味”的内向艺术家的原因。
林风眠自幼习作,曾在法国、德国留学,异域学习让林风眠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形成了揉儒家经世思想和西方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特点于一体的绘画风格,很多人看到他的画都不能确定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中国的水墨画。
当艺术上独辟蹊径、做人沉静深远的林风眠碰到教育,迸发无限火花。1926年,受蔡元培之邀,林风眠接受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一职。当时的北京艺专刚经历学潮风波,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林风眠到校后首先做的就是重新建立完整的教学班子,他挽留了提出辞呈的教授肖俊贤、谢阳、冯白、彭沛民,又请回了先前被辞退的陈师曾、吴法鼎、李毅士等5位教授。
作为“融合中西艺术”的艺术家,林风眠还邀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教授国画,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他希望齐氏的民间传统形式和克氏的新印象主义画风能给中国绘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培养出大批实践其艺术理想的新生力量,他提出的“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的口号让全国艺坛为之欢呼。
无论是请来齐白石这样的“乡巴佬”任教,还是取消了中西画和图案的界限,混合展示2000多件作品,都体现了林风眠开放式的教学风格。他从不把任何水彩、油画的法则强加给学生,而是注重学生自我感受的流露。
1927年,林风眠创办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坚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宽容、自由的教学主张,并重师法自然与基础训练。他要求无论是教师的素描教学还是学生的习作练习都要写实。同时又允许教师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除了了解写实派,也认识了西方的诸多派别,培养出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闻名世界的大师级画家。他的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开始了对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