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遇见文化,能否“比翼齐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由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暨第七届世界著名科学家论坛在武汉隆重举行。世界纺织大会是各国纺织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国是全球纺织品生产与出口的头号大国,会议时隔10年,再次来到中国,意义重大。来自美、英、德等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的300多名纺织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纺织领域从纤维到服装的创新与发展。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浪潮。本报记者就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与共生等问题采访了参会的科学家及学者。

    主持人:

    武汉纺织大学校长 韦一良

    本报记者 李薇薇

    访谈嘉宾:

    美国皇家纺织学会主席 海伦

    国际纺织协会国际事务主席 约翰·特史密斯

    “千人计划”专家、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院长 王训该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戈登·华莱士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涅夫斯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建勇

    柬埔寨柴桢大学校长 篷迪纳

    日本信州大学副校长 滨田州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 尚钢

    [观点简报]

    戈登·华莱士:科技创新要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

    涅夫斯基: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滨田州博:文化元素在科技创新中尤为重要

    王训该:科技的本质其实是打破传统

    孙瑞哲:创新人才要有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海伦:师生在学习和传授中都应带着问题意识

    尚钢:积极回应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

    交叉融合

    科技创新呈现新常态

    旁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要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工业,如中国纺织工业传统的比较优势面临着不断减弱的趋势,亟须进行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

    主持人:科技工作者迎来了一个怎样的历史时期?应当秉持一种怎样的科技创新理念?

    戈登·华莱士:就纺织领域而言,人们对纺织审美及功能性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必然促使纺织技术在材料和针织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使纺织品舒适度与功能化、智能化、个性化等实现完美融合。从技术层面讲,在纤维中融入新的功能并且创造新的结构,将给传统纺织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会创造无数的商机。科技创新旨在追求卓越、不断发展,其任务是通过科学进步和技术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我们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引入必要的文化及哲学思考,思考科技创新背后的动力机制,更多地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

    涅夫斯基:当前,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和经济、政治变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主要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科技创新,并纷纷出台科技创新战略。例如,美国在创新之路上走在前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以推动科技创新。一是重视创新的关键基础建设,将GDP的3%用于研发;二是重视为创新的主体——科研部门创造良好环境。为鼓励创新,美国提议将研究与实验的税收抵免永久化;三是重视公共投资在关键领域的推动作用。能源、生物、纳米、太空、医疗以及教育等关键领域被美国政府认为是自己的分内事,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呈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产业融合度越来越高。在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研人员应把握本领域科技创新大势,找准自身定位,着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吸收国际科技创新成果。

    俞建勇:是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人员在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更要学会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比如,从事基础应用理论研究和从事产业化研究的人员之间要互相包容各自的创新思维,互相融合各自的科技成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持之以恒是科研工作者最需保持的工作精神,我之所以学习且从事纺织专业并一直坚持至今,就是始终有一个信念: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由弱转强。

    尚钢:通过专家的分析,我们更加明晰——科技创新新常态下,高校应积极回应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联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武汉纺织大学将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联合打造中国首家三维立体纺织技术实验室,其技术可广泛运用于高级防弹衣、汽车、飞行器等材料制造,有望打破该领域欧美垄断局面。

    发展趋势

    以全球化视野推进科技文化融合

    旁白: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一带一路”。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进行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主持人: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技术产品日新月异,但社会被技术产品包围时,文化理念与元素相对缺乏。纺织品是物质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向来被人们视为技术的产物、文化的象征、艺术的结合和贸易的载体。比如:纺织领域出现的通过新技术手段再现汉绣的技术,在功能性面料与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科学家、高校科技工作者应如何在科技创新的思维中融入文化理念?如何寻找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将文化创新成果走向国际的路径?

    篷迪纳:华莱士院士的观点亦是当今很多科学家努力的方向:科技创新要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苹果公司为什么这么成功,就是因为它很好地将艺术、人文关怀与创新结合在一起。我们要不断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去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将科技创新的暴发点集中在大型科研机构与名校,而应扩大创新创业服务对象的范围,在校大学生可以在校内的统一组织下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学习,毕业生可以投身创新、创业的队伍,目前中国创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新园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还要更多地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层次与规模。科技创新不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而是应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以服务普通老百姓生活为根本,例如武汉纺织大学成立牛仔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得牛仔裤也可以防水、防油、防污,这就是科技创新服务对象的转变。

    海伦:科技与文化这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本次纺织大会上,一位来自阿联酋的女设计师在演讲中谈到在他们国家,女性的服装款式从古至今都未改变,几乎都是从头包裹到脚。而在她对本国服装的创新中,她所用的方式并不是大面积的裁剪,让服装更短或更暴露,而是创造了更多具有文化意义的图案,并运用不同种类的面料,使得传统的服装与世界时尚接轨,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完美融合。

    滨田州博:我完全赞同篷迪纳校长与海伦主席的说法。科学并不处在文化之外而是处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是渗透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技术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不是一个“没有精神内涵”的世界,而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人化”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呈现出一个“人化”趋势,比如,意大利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他们所走的产业类型能够很好地与文化相融。总的来说,科技和文化有时候相互支持,有时候相互冲突,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肯定是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

    约翰·特史密斯:世界文化与教育中心的转移与科技创新呈现出很高的相关性,文化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引擎,在科技创新和服务引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德国是现代学术自由的发源地,近代德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德国培养了大批受过系统训练的高级人才,使得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也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双轮驱动

    科技与文化相得益彰

    旁白:“没有文化的科技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科技的文化是没有未来的。”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告诉世人一个道理,科技与文化融合,更能打动人心。已在武汉纺织大学工作十余年的国家外专“千人计划”维克多教授,用三维立体化智能测量手段将服装工程学的相关技术运用于为个人量体裁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