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过“洋节”该有个反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洋节”来袭,一些大学生为了节日的狂欢,除了找借口向父母预支下月生活费外,甚至四处打电话向亲朋好友借钱。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李浩宇谈起过节的花费无奈地直摇头:“自从谈了女朋友,每年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每个节日都至少花四、五百元,有一次情人节花了2000多元,一个月生活费全没了。”他认为,这些节日已成了自己沉重的“负担”,但又不得不过,“别人都过,你不过,会被女朋友埋怨的。”

    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过“洋节”只是为了应景或者赶时髦。“我们压根不知道万圣节、圣诞节需要做什么,只知道要出去购物、消费,节日已经让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武汉工商学院学生陈俊说道。

    在“洋节”的侵蚀下,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也逐渐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掩盖,成为“购物节”、“吃喝节”的代名词。

    “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西方节日的来源和意义,只是盲目跟风,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李纪明说:“可以说‘洋节’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许多青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失去‘文化记忆’。”

    [精彩追踪]

“中国节”在海外高校受热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符号。在海外高校,随着中国留学生人数增多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春节不再独属于中国留学生,热闹的“中国年”正在世界更广范围内散发魅力。世界各地大学生庆祝中国春节活动的热度持续升温,春节已成为中国传递给世界的又一张美丽的文化名片。

    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自1981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中国之夜”晚会庆祝中国春节。晚会不仅表演中国传统节目,而且融入了“唐装”、“‘福’字”、“横幅”、“鞭炮”等中国年必备元素,该晚会已成为该校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一。

    英国剑桥大学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已走过了十个年头。今年春节,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在剑桥大学最大的音乐厅举行了马年春节联欢晚会,数千学子济济一堂,用形式各异的才艺表演,向青春和中国梦致敬。

    不仅是春节,中秋节在海外也同样备受瞩目。中国的中秋节在朝鲜被称为“秋夕节”;在泰国被称为“祁月节”;在伊朗被称为“麦赫尔节”;在非洲的麻加尔各答岛被称为“月圆节”;在美国被称为“秋月节”。

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国节”的纽带

    如今,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矗立”世界各国,它们传播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西方国家更加了解中国。每逢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国孔子学院都会举办一些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外国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连续4年主办“亚利桑那春晚”,本着推广汉语教育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宗旨,春晚导演深入当地主流社会,邀请多家美国艺术团体来演出中国作品。

    2013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的春节晚会在当地的世纪大厅举行,武术及戏曲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节目令孔子学院里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如痴如醉。

    而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过春节时则会在汉语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灯笼。

    除春节外,元宵节也是各国孔子学院的一个重大节日。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孔子学院在今年元宵节举办了“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元宵节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开展了认识中国货币,学习使用中国筷子、折扇、仕女扇,学剪纸和猜灯谜等一系列活动,还举办了中国民间工艺品展。

留学生喜过中国节

    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春节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体验到了浓浓的中国传统节日氛围。

    每年春节,都有很多外国学生留在中国过中国年,他们包饺子、贴春联、逛庙会,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与春联象征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而在外国人眼中,这些就是最美的中国文化符号。

    今年春节,被称为“小联合国”的北京语言大学有近300名外国留学生在京过年。临近春节,他们来到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北京湖广会馆,观看了《闹天宫》等传统戏曲节目,还到北京郊区观冰灯。

    为了让留学生了解元宵节文化,今年元宵节,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8位外国留学生与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在职党员、环卫工人、地铁工人以及中小学生等100多位居民欢聚一堂,一起扎灯笼、猜灯谜、包饺子、做元宵……(袁璐 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