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育:“黄金时代”如何转型
予笑 绘制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力度的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电影教育已进入“井喷式”大发展时期。
■新媒体的发展,使电影的内涵、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的播放渠道、制作方式、观看途径等都在发生改变。
■在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的今天,电影教育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是电影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许航
经过十余年的产业改革,中国电影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已破200亿元大关,生产故事电影总量达到600余部。与此同时,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对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电影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电影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懂电影,也懂新媒体,更要懂得融合各种媒体,使电影创作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另一方面,新媒体为电影教育的普及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影,也让电影融入更多人的生活。近日,北京电影学院主办了首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论坛的主题是“电影教育:历史、观念、新标杆”,来自国内外50余所高校的130多名电影教育工作者,对电影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理念、培养方式以及未来模式等进行了讨论。会上,北京电影学院宣布成立“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中心定位为科研机构,是学校教学发展的“智库”,致力于电影教育的研究。
电影教育出现“井喷式”发展
“电影教育”主要指高等院校的电影专业教育,通常又可分为综合性大学的电影学科以及专门的电影专科学校,前者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他们更加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育;后者更重视学生电影专门技能的提升,例如加州艺术学校、北京电影学院等。电影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很早,20世纪20年代设立的各类影戏学校,30年代成立的南京金陵大学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等,为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输送了很多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电影学院整合了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发展成为我国专业性最强、门类最齐全,包括导演、编剧、摄影、表演、录音等学科的电影高等院校,培养出了张艺谋、陈凯歌等名扬世界的“第五代”导演。如今,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力度的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电影教育已进入“井喷式”大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设置了电影相关专业,或者开设了电影相关课程。
“电影教育”的另一指向是以电影为手段进行教育,用电影方式进行学生德育、美育工作。新媒介时代的儿童、青少年是在影像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所接触的影像内容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判断,为未成年人推荐适合的电影是国内外共同关心的话题。英国电影协会(BFI)曾经举办“看这个!”活动,他们邀请来自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专家,评出了100部推荐给14岁以下孩子观看的电影,包括美国的《ET外星人》、《玩具总动员》,英国的《凯斯》,法国的《四百击》,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等影片。英国电影协会更注重电影的不同文化背景,他们选择的影片不仅限于英国电影,也包括美、法、意以及东方国家的电影。在我国,同样重视向青少年推荐好的影片。如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网推出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部优秀少儿影片进校园”活动,推出了包括《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等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优秀影片。
新媒体为电影教育提出新命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带来了一场媒介革命。新媒体的发展,使电影的内涵、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的播放渠道、制作方式、观看途径等都在发生改变。一方面,电影创作的门槛降低了,随着小型数码摄像机、剪辑合成技术的数字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作队伍中,微电影、微视频等影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拍电影”对于非电影专业的大学生、普通民众等“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另一方面,电影的传播平台、传播渠道走向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观众可以通过多元的传播渠道观看电影。很多优秀教学影片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一些原来只有电影专业院校的学生才能观摩到的经典电影、艺术电影,如今电影“发烧友”们都能看到,并通过这些影片学习电影拍摄、剪辑等方面的技巧。技术、行业资源在竞争中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样巨大,创意、人文底蕴等因素的优势开始凸显。
在新媒介时代,电影的专业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技术的教学,又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学生才能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本次论坛上,有专家指出,为了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许多电影专业院校在高年级主要安排专业实践,而把公共课、专业课压缩在低年级开设。因为课时有限,专业课必然会挤占公共课的时间,人文、艺术修养类课程很难有时间开设。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但人文修养不足、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艺术创作缺乏必要根基等问题已成为目前电影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及型电影教育更重视能力培养
普及型电影教育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例如英国电影协会(BFI)就提供面向社会六大群体的电影教育课程,包括中小学生和教师、不在校的学生、家庭、各类型的社区团体、大学生以及普通公众。他们提供电影课程的目的是让听课的人“提升对电影的认知和欣赏,提供给他们新的关于移动影像的经验,拓展他们已有的知识”。课程上不仅是知识讲解,更提供相关设备让学员动手体验。针对不同的群体,他们还提供各种细分课程,如提供给中小学生的课程分为7-9岁课程、10-13岁课程等。澳大利亚的电影教育也开展得较为成熟,他们办有电影教育的专业杂志,并针对不同学龄的孩子设计专门的电影教育课程。
我国目前的普及型电影教育也迈开了步伐,主要体现在电影通识教育在很多综合性大学以及中小学中的开展。综合性大学主要指对非影视学科专业学生的电影通识教育。电影教育在中小学生中的推广,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相关专业师资的缺乏、课程体系的不完备等,都影响着电影教育的开展。2014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与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炭儿胡同小学、学院路小学等5家小学签署合作协议,帮助这些学校开展相关的美育工作。担任育才学校小学部编外“校长”的动画学院副院长黄勇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曾经做过一个“玩卡通”软件在孩子们中间推广,从中发现,孩子的想象力跟成人完全不一样,语境、语法也很独特。孩子们用动画的形式可以表达简单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甚至用动画来“写日记”。通过相关的技能培训,孩子们可以通过影像化的手段来记录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电影教育可以完善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像使用纸笔一样使用未来无处不在的摄影、录音、剪辑设备,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的今天,电影教育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是电影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对于未来趋势有正确判断和把握,才能在发展中实现突破,并使电影教育真正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