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成绩是这样来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练写粉笔字

    学校第四届教师“说课程·教改课”比赛场景。

    学校注重课程育人文化建设。图为该校师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进行川剧实践教学。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学习摇臂使用。

    修建中的“光电科技大楼”

    这些日子,重庆文理学院校长孙泽平的心情很不错,先是传来了学校学生在重庆市首届高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接着,学校牵头申报的“重庆市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从20多个候选计划中脱颖而出,获得1300万元的经费资助。 

    孙泽平特地安排学校宣传部门拟写了多封贺信,分别送到了相关获奖单位。“他们干得非常漂亮,一定要好好表扬一下!这不仅为学校争了光,在全校树立了好榜样,也印证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学生获奖:数量质量创新高

    “今年校园网刊发的学生获奖信息开始‘井喷’,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上传一则获奖喜报。”负责校园新闻审核发布的学校宣传部副部长曹荣誉说。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学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别奖项450余人次,其中特等奖27人次,一等奖171人次,二等奖195人次,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省市级奖项410余人次,其中特等奖13人次,一等奖96人次,二等奖142人次、三等奖159人次。

    比如,在“2014年全国商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八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竞赛总决赛”上,学校旅游学院学生获得会展项目调研赛一等奖1项,会展项目策划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在“201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商务会奖旅游策划竞赛”上,同学们再一次夺冠。

    在第七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上,学校文化与传媒学生创作的作品《在你眼里的他们》荣获专业组创意奖,纪录片《活着》荣获专业组导演奖。在2014“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颁奖仪式上,学校学生创作的纪录片《原上·山上·天上》获得“金山(中片)纪录片”奖,是本届盛典三个最高奖项之一。

    在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水平大赛上,作为重庆市首个高校进入此项目全国决赛的队伍,学校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编程人生”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在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学校音乐学院学生获得本科乙组(专业组)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在重庆市第四届舞蹈比赛中,荣获群舞组创作一等奖(第1名)、表演二等奖、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

    在重庆市第三届“红丝带”杯大学生篮球锦标赛(丙组:高水平及体育专业组)中,学校男篮蝉联冠军,并连续四次获得了代表重庆参加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西南赛区比赛的资格。

    此外,在2014年“创青春”比赛中,学校学生获得全国铜奖1项,市级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6项;在2014年“虚拟网络营销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2项;在重庆市第33届“校园之春”活动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在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校长风采奖6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32项……

    “的确,今年学校学生无论是在学科竞赛、技能竞赛,还是素质拓展类竞赛中,获得的奖项数量、质量均是历年来极高的。”负责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教务处教学实践科杨光绪说。

    大家或许要问,作为一所新建才10多年的二本院校,重庆文理学院学生在各类各级赛事、评比中频频战胜对手、摘金夺银,他们取胜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

    获奖原因:“顶天立地”是根本

    “其实,举办和参加任何学科竞赛都不是目的,而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验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孙泽平认为,“学校学生取得优异的赛事成绩,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而这又从根本上要归因于学校的‘应用为本’办学理念和‘顶天立地’发展战略。”

    经过多次全校本科教学大讨论、大调研,重庆文理学院在2008年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确定了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建设“应用型、多科性、区域性”大学的目标。

    孙泽平介绍,所谓“顶天”,就是要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提升战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所谓“立地”,就是要着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基战略”,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会应用、重实干、善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要通过“顶天”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专业生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要通过“立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它标志着学校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确立的‘应用为本,管理创新,开放办学,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是非常正确的。”孙泽平说。

    学科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尊敬的副总理,我是一名长期从事稀土及纳米材料的科研工作者,2009年在重庆文理学院创建了‘微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协同创新中心’……我认为应重视光电前沿技术和光电产业发展,尽快组建微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协同创新战略总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2012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涂铭旌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信,谈了他对组建微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协同创新中心的看法,并得到了领导的批示。

    为什么涂铭旌的建议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院士”头衔,以及他回报家乡的情怀,更因为他的话点中了重庆的“兴奋点”。他的这一建议瞄准的是重庆市触摸屏、LED、聚合物薄膜电池等关键器件及其材料的重大需求。

    “组建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可以汇聚多方资源,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推进触摸显示器、LED和聚合物薄膜电池产业提档升级,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涂铭旌表示。

    据涂铭旌介绍:“中心正在开发新一代LED灯高性能荧光粉,将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15%,为重庆市LED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提供技术支持;中心研发的‘触摸屏用透明导电薄膜技术’取得阶段突破性进展,此技术将为重庆光电产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80亿元……”

    如今,涂铭旌在重庆文理学院艰苦创业的故事在重庆高校和科研界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他的加盟,使学校在材料学科基础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在短短几年时间便成为了重庆市重点学科,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如今,中心拥有45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其中院士2人,高级职称19人,博士33人;形成了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累计获得各类资金达4850余万元,正在建设中的光电科技大楼总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2012年以来,承担重庆市和国家重点重大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国际合作专项1项、科研经费总计3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45篇,其中SCI一区、二区3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66项。

    中心还联合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莱宝科技、重科院,申请了国家国际合作专项“新一代透明导电材料技术及应用的联合研发”项目,获得资助经费1633万元;协同四联集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联集团、四川瑞安特,平伟集团,取得了LED照明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重庆市领导了解了中心发展情况后说:“涂院士是材料方面的专家,只要他振臂一呼,就会有很多人响应。”

    材料学科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重庆文理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那就是实行“非均衡发展”策略。

    学校副校长兰刚表示,学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没有搞“大锅饭”,而是优先支持一批特色学科,实施差异发展,开展重点突破,尤其要以市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重点推进新材料、新药创制、特色种苗、机器人、非遗传承等领域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服务重庆市产业重大需求、显示度高的技术成果。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强保障

    在2008年召开的第三次教学工作会上,学校作出开展“五大教学改革”的决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公共理论课、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系统化改革,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年轮印记     下一篇:打造中职教育“精品”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