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世界更需要关注和理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禹天建 绘

    “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残疾青少年之所以受到歧视与误解,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不了解他们。残疾人群的状况具有复杂性,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年龄段的残疾人需求重点各有不同。7-35岁的残疾青少年群体,在需求上有其独特性:与普通青少年相比,他们多了康复、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心理辅导方面的需求也更为突出;与其他年龄段残疾人相比,他们在就业创业、学习帮助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

    ■本报记者 苏令

    “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对于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的这句话,杨守建感触越来越深。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楼910办公室里,浓眉大眼的帅小伙杨守建略显腼腆,但聊起残疾青少年,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杨守建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工作研究所所长,从2013年下半年起,杨守建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与需求”课题研究。

    “截至2013年,我国有各类残疾人约8627万人,而据我们推算,其中7-35岁的残疾青少年约有1200万人。”杨守建遗憾地说,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调查发现,有81.5%的残疾青少年有过受歧视的经历。残疾青少年之所以受到歧视与误解,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不了解他们。

    课题组与中残联研究室合作对7-35岁残疾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全国6个省18个地市发放问卷4570份,回收有效问卷4536份。此外,课题组通过座谈、访谈和实际走访等方式,对10个地市的残疾人工作部门、服务机构、社会组织进行了实地调研。

    “专门针对残疾青少年进行如此规模与范围的调查,在我国尚属首次。”杨守建说。经过深入调查与分析之后,杨守建及其课题组勾勒出了残疾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生存世界。

    残疾青少年总体失学率较高

    仅有18%的残疾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

    郑建伟,重庆黔江人,先天性双目失明。7岁时,父母就将他送到重庆盲校。盲校为8年义务教育,其中5年小学,3年初中,课程为解剖学、按摩和中医基础理论。8年里,郑建伟的学习成绩都十分优异。

    郑建伟毕业时,正逢青岛盲校成立全国第一个盲人普通高中部,他立即报名参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被长春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录取,成为黔江第一个盲人大学生。

    大学期间,郑建伟有了考研究生的梦想。然而,国内没有招收盲人研究生的学校和专业,想要考研只能出国。而要成为留学生,首先要过语言关。

    郑建伟发现,书店里有琳琅满目的英语教材,但没有一本是适合盲人的。郑建伟买来英语教材,找到能打印盲文的打印店,将其打印成盲文。在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后,郑建伟顺利通过雅思考试。如今,郑建伟正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求学。

    “郑建伟是刻苦的,也是很幸运的!因为像郑建伟这样适合接受特殊教育的视力、听力、智力等残疾类型的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的比例并不高。”杨守建说,特殊教育学校一般实行小班制,并由专门的特殊教育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接受特殊教育更有利于残疾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但仅有18%的残疾青少年接受了特殊教育

    和郑建伟成功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相比,只有73%的残疾青少年上过学或正在上学。而在受教育的残疾青少年中,有73.3%在普通学校普通班随班就学,只有21.4%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3.3%就读于普通学校特殊班,2.0%自学或者参加自学考试。智力和多重残疾青少年从未上学的比例高,二者从未上学的比例为44.0%和40.1%;从未上学的比例随着残疾等级而增加,四至一级(一级最严重)残疾青少年从未上学的比例分别为11.8%、17.6%、33.0%、39.7%。

    “身心缺陷是残疾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要障碍,但没有合适的教育场所和家庭原因也不容忽视。”杨守建说,残疾青少年未能上学,身体原因占65.8%,由于附近无特殊教育学校占13.8%,家庭原因占10.8%。自己不想上学或其他原因未上学的,所占比例较小。在农村地区,由于没有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不便,一部分残疾青少年无法入学;还有一些残疾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时间、人力等方面的困难而导致无法入学。

    事实上,像郑建伟一样能够读研的残疾青少年数量并不多。残疾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在上过学或正在上学的残疾青少年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占43.3%,初中占34.6%,高中占12.1%,大专以上占10.0%。20岁以上的残疾青少年的学校教育生活基本结束。有受教育经历的20-35岁残疾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占41.2%、小学占30.3%、高中占14.7%、大专及以上占13.7%。

    “城镇残疾青少年的受教育状况大大好于农村残疾青少年。城镇残疾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比例大大低于农村残疾青少年,高中以上的比例则大大高于农村残疾青少年,而我国残疾人70%左右生活在农村。”杨守建说。

    接受康复治疗的残疾青少年比例偏低

    仅有35.1%的残疾青少年接受过康复治疗

    河南省许昌市博爱儿童康健园,是一所集康复治疗与特殊教育为一体的康复学校,招收脑瘫、智障等一些特殊儿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生活护理和康复教育。2014年7月,智障儿童明明(化名)来到这里接受康复治疗。刚来的时候,明明什么话都不会说。而现在,他已经会说好多话了。和明明一起接受注意力集中训练的智障儿童,还有24名。

    按照许昌市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实施方案,明明和其他24名智障儿童在这里免费接受6个月的抢救性康复训练。目前,他们已接受训练5个多月,部分孩子效果明显。

    “总体来看,康复治疗虽然无法让残疾青少年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却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杨守建说,在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的残疾青少年中,有15.9%认为效果很好,有32.2%认为较好,评价为一般的占34.0%。

    “虽然像明明一样获得康复治疗服务的残疾青少年数量,近年来有了很大增长,但所占比例还是很低。在过去一年内,仅有35.1%的残疾青少年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其中,城镇残疾青少年进行过康复治疗的比例(39.4%)明显高于农村(32.1%)。”杨守建说,最近15年来,国家对康复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7-15岁的残疾青少年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的比例最高,为44.0%,其他年龄段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的比例大致相当,在31.0%左右。

    和明明主要接受注意力训练一样,当前康复服务主要集中于康复治疗与训练,其他方面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杨守建介绍说,残疾青少年获得的前五位的康复治疗服务情况是:康复治疗与训练(34.8%)、诊断和需求评估(12.2%)、提供康复知识(11.2%)、心理疏导(9.6%)、辅助器具配置(8.9%)。居家服务、日间照料与托养服务的比例最低,仅占5.1%。在得到过康复服务的残疾青少年中,有63.0%的人曾得到过康复治疗与训练,而接受过其他方面康复服务的比例都在25%以下。残疾青少年康复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残疾虽然大多无法‘治愈’,但通过康复治疗却有机会获得功能恢复与补偿,从而提高行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而较高比例的残疾青少年或其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积极寻求康复治疗。”杨守建发现,对康复治疗理解偏差是限制残疾青少年积极接受康复的重要原因。在没有接受康复治疗的原因中,自己认为“治疗了也不会有效果”占39.8%,“不知道要进行康复治疗”占13.1%,“没有钱”占28.1%。

    残疾青年就业存在“两低一高”现象

    残疾青年就业率低、工资收入低但工作满意度高

    “新鲜辣椒一斤一元!新鲜辣椒一斤一元……”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郊公园北大门西侧市场入口,王志昌的叫卖声最为响亮。年近三十的王志昌自幼腿有残疾,他的摊位正面写有“残疾人自强就业岗2号岗”几个大字。由于蔬菜新鲜、服务热情、价格合理,前来买菜的人络绎不绝。一天的收入少说也有六七十元。

    “残疾人自强就业岗”的创始人是凉州区残疾人就业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坤,王坤也是一名肢体有残疾的人。在她的帮助下,王志昌与人交往多了,心情也变好了,笑容越来越多了。

    “王志昌对目前的这份工作特别满意。”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调研部负责人程旭辉说。程旭辉参与了“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与需求”课题的调研,他告诉记者,虽然残疾青年工资收入低,不规范就业比例高,总体就业质量不高,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很高。在就业的残疾青年中,近五成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仅约一成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对残疾青年而言,就业会令其比健全人更容易获得工作满意感,他们对工作机会具有更强烈的渴求。

    课题组调查发现,残疾青年就业率很低。在15-35岁残疾青年中,有工作的占17.9%,另有8.3%的人在家务农,二者相加,处于在业状态的比例为26.2%。肢体、视力、听力残疾青年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言语、精神、智力、多重残疾青年的就业率较低。由于身体缺陷,残疾青年要实现就业,尤其需要获得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但调查表明,仅有15.4%的残疾青年接受过相关培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