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扫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扣紧时代脉博,掀起头脑风暴。 CFP供图

    用思想的光亮照耀你   CFP供图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面对重大教育事件,面对现实的重大教育问题,我国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在服务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理论的新拓展,为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支撑。

    ■高宝立 杨雅文 刘洁 许建争 张平 邓友超 金东贤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观照现实问题,在科研产出和成果质量上都呈现出新气象,在服务教育实践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理论的新拓展。

    以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

    事件: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从顶层设计上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态度:教育理论界围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展开深入探讨。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呈现出新型的民主形态。有学者认为,依法治教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善治,即“好治理”;最终目标是“好教育”,即建立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教育新格局。

    有学者认为,教育效能、教育自由、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教育秩序等五个方面应成为衡量教育治理能力大小、教育善治与否的最终标准。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应为五个方面: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二是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三是治理运行的法治化,四是政府、市场、社会在治理中的结构一体化,五是在既定时间内取得治理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有力途径和手段,又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有学者认为,加快教育法治建设包括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教育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教育法治保障体系等;各级教育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使任何改革发展均有法律依据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事件: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影响: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有学者认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败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评价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支撑和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有学者强调,要通过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考改革步入“深水区”

    事件: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2月,教育部印发4项配套措施。

    态度:学界就高考改革展开新一轮讨论与研究。

    高考改革面临挑战。学者普遍认为,本次改革的突破口主要在于改进评价制度,改革高考的方式和内容,实行分类考试,规范和减少考试加分。这些改革举措具有完整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可行性,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有学者认为,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考改革公平问题引发讨论。有学者认为,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关键问题,高考改革应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宗旨,取信于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在维护形式公平的同时,努力提升实质公平,逐步推进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

    探讨高考改革的模式及路径。有学者从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六个方面,分析了“六位一体”的高考运行模式。在高考改革的实施路径方面,有学者认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大治理力度,规范考试招生秩序;再其次要坚持综合协调、循序渐进。还有学者强调,推进高考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教师应有崇高价值追求

    事件: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影响:教师职业价值追求与专业内涵等成为热点研究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做了深刻阐述。学者普遍表示,我们要增强对教师职业重要性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追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

    自1998年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进行了急剧的变革,但目前的教师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有学者认为,要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从课程内容和教学上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关注师范生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特质和心理素养;加强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学习的政策导向,重视师范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和发展需求;在系统的教育理论及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基础上,切实推进教师综合社会地位的提升,努力树立中小学教师专业人士形象。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着概念体系不够科学、学科性质没有清晰界定、研究方法简单移植、研究重心偏实用化、学科制度建设不够成熟、研究队伍尚未形成等问题。学者认为,需要加强教师教育的学科制度建设,开展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培育高水平教师教育学科队伍,提升教师教育学科整体研究水平。

    反思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事件:2014年9月,英国教育部选派72名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考察学习,起因是上海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连续两届获得数学、阅读和科学第一。

    影响:国内教育研究者对此一直进行讨论和思考。

    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能把上海基础教育和学生学业水平放在全球参照系中对比检验,利于找准位置,探索适合我国的发展路线。有学者分析,从中获得的大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的准确数据,可为国家和地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也有学者认为,相对欧美国家教学目标与实施的多元化而言,我国中小学教育精通考试之道是中国学生在测试中取得高分的原因。中国教育的文化传统在帮助我国学生取得高分的同时也阻碍了高阶思维发展及批判性思维形成,所以我国基础教育更应思考如何突破困境,以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力。

    学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和话语将中国教育经验推向世界。希望通过参与此类项目,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推进普及更加均衡的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与教育强国的今天,我国教育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参照系来衡量自身的位置,因此,我们要以更科学的认知和更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

    持续推进“慕课”研究

    事件:清华大学“学堂在线”2014年11月拥有了70万有效学习者。2014年5月份,深圳大学发起的地方高校优课联盟启动。

    影响:“慕课”会给教育带来多大的影响,成为当前关注焦点。

    有学者认为,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最重要的价值是推动了封闭的大学课堂向开放、共享、多元转变。也有学者认为,要正视“慕课”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学习者学习持续性不强、退学率高、交流互动不足以及网络教学难以适应实践教学需要、教学模式单一、学分认证遭到质疑等问题。还有专家指出,优良的文化传统、校风、学风将对学习者成长成才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

    “慕课”以其独有的特征催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即个性化学习。有学者认为,“慕课”的教学模式可分为基于内容的、基于网络的和基于任务的三种,拥有包括在线学习有效性、精细掌握学习、学伴交互协作和复杂系统自组织等核心学习机制。“后慕课”时期还涌现了一些新型样式,将在今后的“慕课”教学实践中得到尝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