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扫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成功的“慕课”需要成熟的理论,需要大量高素质教师,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力,还要能准确评价基于“慕课”的学习结果。学者们期待,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和其他新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农村教育发展新思路

    事件:201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研究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启示: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对农村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

    新城镇化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学龄人口“过疏化”,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地区必然要长期存在。有学者认为,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视野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要保留和恢复,更要高质量地发展。应该重视农村学校的发展价值,以倾斜性政策提高农村学校质量。也有学者提出,有必要对学校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发挥学校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及社区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学者认为,应把提高待遇作为提升职业吸引力的突破口,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任教。探索、创建新的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学者们特别强调,要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关爱与教育权益保障应受到更多关注。学者认为,地方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力量要共同努力,扩充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发挥农村社区功能。

    职业教育需重塑使命

    事件: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

    影响:如何重塑使命、自觉求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制度安排。在宏观构建上,有学者建议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中观构建上,学者们重点围绕中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几个重点问题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促进劳动力流动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有学者认为,我国应该在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学历文凭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为构建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提供重要依据。构建完整的国家资格框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机构、企业、行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支持与协调。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既是职业教育研究必须追问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体现为: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充分参与以及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是我国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

    探索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事件: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

    影响: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有学者认为,本科高校转型是多重动因促成的结果,既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也是发展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需要。还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是单纯的制度变迁与技术革新,更涉及深层次的观念革命,涉及对高等教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新诉求。

    正确认识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内涵并科学定位,是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实践前提。学者们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有学者提出,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甚至把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性模式来建立。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一是要确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二是要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三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四是要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五是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六是各级政府要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七是要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国际合作;八是要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还有学者认为,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每所学校的基础和面临的具体困难不同,转型发展方式可采取多种转换路径。

    智库建设拉动教育科研创新

    事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态度:智库建设的全面展开,为教育科研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智库建设是国家社会活力和国家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学者认为,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是智库的根本功能。新型高校智库应明确主攻方向,拿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为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  

    有学者认为,随着教育智库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内教育研究机构的原有态势和格局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教育科研部门来说,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从队伍到研究方法再到服务功能的发挥均需加快转型,在人才会集、思想引领、教育公众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由于国家教育改革的任何重要问题都会受制于多种复杂因素并会产生多方面复杂影响,具有综合性、连带性特征,因此协同创新便成为教育智库采取的一种基本研究方式。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协同创新可分为整体协同与多元协同、学科协同与跨学科协同、行业内协同与行业外协同。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研究的协同创新有着注重集成、突出包容、强调运用的特征。

    (作者单位为教育研究杂志社,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