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重器者当存守正之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维护,既要让权力晾晒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也要让手握权力者保持守正之心。

    ■陈先哲

    湖南大学接受17名研究生转学事件终于有了结论,教育部派出专项督查组进行核查后认定,其在办理转学手续过程中违反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大学生转学有明确规定:一是转学对象必须是因患病或特殊困难,无法在所在校完成学业的;二是必须在同批次的学校之间或高的向低的批次转;三是必须经过转出校、转入校与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按湖南大学此前公布的消息,从转出学校批准,到湖南大学审查,校招生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再报湖南省教育厅,这17名研究生的转学程序似乎并无明显漏洞。但程序合法不一定代表过程合规、结果正义。比如这些学生均从非“211”高校转入“985”高校的湖南大学,比如其家长身份大多具有公权力的背景,比如“气候不适”、“饭菜太辣”、“油画过敏”等让人无力吐槽的转学理由……显然与第一、二条之规定相差千里。

    高校转学制度本是为了给相对刚性的招生留一个自主的口子,以弥补整齐划一的招生制度带来的缺憾,尤其是照顾患病或确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这本是一项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既体现照顾弱势群体的原则,也符合赋予大学办学自主权的精神。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执行透明度不高、行政力量干预过多,有时不仅无法照顾到真正有需要的弱势群体,反而成为少数“圈内人”特权腐败的工具。不仅仅是转学,比如近年来国家推行的各类自主招生改革措施,本来亮点颇多,但也因个别拥有裁量权的学校、地方部门不守底线,在执行过程中腐败丑闻时现,招致公众质疑,使清白的政策和制度背了“黑锅”。

    执重器者当对法律、制度心存敬畏,当以公心捍卫法律、制度之尊严。近些年,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不少值得点赞的教育新政策和新举措,但这些善政落实到操作层面时,往往走偏变形:在改革决策的“最先一公里”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新政”,在执行落实过程中特别是“最后一公里”往往上演各种“变形记”,以致人们不但难以充分享受改革红利,反而忌惮改革。拿此次事件来说,作为制度执行者的大学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非但不坚守底线,反而利用手中的自主权来钻制度空子,和所谓的“圈内人”形成合谋,既伤害了公众利益,也伤害了政策公信力。

    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维护,既要让权力晾晒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也要让手握权力者保持守正之心。不能一面呼唤政策,一面亵渎政策。一有权就任性的结果只能是自打耳光,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悖论,那么,我们所期待的深化改革就会陷阱重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