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30年前的告白
■储召生
又逢改版。自2009年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更名创建以来,类似的探索已有多次。读者朋友或许会奇怪:这么三番五次地改版,周刊君到底想干什么呢?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30年前。1985年7月,在蒋南翔同志两次向教育部党组建议下,中国教育报“高教园地”正式创办(创刊号见左图)。按照时下大学校史的算法,高教周刊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
在创刊号的《致读者》中,我们开宗明义,亮明了自己的身份,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
一是要为高教战线提供交流平台。“在这个园地里,高等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可以就广泛关心的问题发表主张和建议,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改革试验的分析评价,人物的介绍,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等等。希望您将读后的意见告诉我们,更希望您踊跃来稿,帮助我们把这个园地办得丰富多采,切合实际。”寥寥数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版面和栏目的定位,以及对稿件写作和编读互动的要求。
二是要在探讨争鸣中统一思想。“教育阵地上不会天天发生惊人的新闻,但是有着大量的需要反复探讨的问题,有着更多的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广泛地、认真地、充分地开展讨论,将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所裨益。经过讨论,把大家的认识统一于中央决定,统一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科学,统一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可以说,从创刊的那天起,我们就扛起了“理性、建设性”的大旗。
坦白地说,30年前创刊时短短数百字的告白,已将今天高教周刊的宗旨和任务高度概括。有所不同的是,30年前我们面对的是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面对的是改革和发展的新常态。
当然,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告别“短缺时代”,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特别是在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教育发展、平面媒体面临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应势而动。三番五次地改版,正是我们不甘落后的努力。
我们将努力改变文风。文风问题也即作风问题。我们将努力做到“三贴近”,尽力满足读者对内容求变求新的要求。即使是再高深的理论,我们也尽量做到通俗的表达。
我们将努力优化流程。流程问题也即时效问题。我们将缩短作者与编辑之间的距离,加强周刊作品的新闻性。在某些版面和栏目,我们将延请高校贤人客串主编(比如今日11版)。
我们将努力开通言路。言路问题也即态度问题。我们将增加观点交锋的频度,提高评论的锐度,最大限度发挥教育主流媒体的引领和服务功能。在这个“人人都是教育家”的时代,我们更不能沉默。
“希望您读后点评,更希望您踊跃来稿”,是我们30年来不变的请求。文慧园北路10号,gaojiao6@aliyun.com,我们在这里等着您。
(题图为1985年7月30日《高教园地》创刊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