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涵养分层走班新生态
萌(版画) 田间 作
分层走班制教学意味着打破原有固定编班制、统一开设必修课的旧秩序,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兼有、师生双向选择的教学新秩序。这项本质性的变革必然引发学校管理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多年探索的实践,值得相关学校借鉴。
——编者
■于允锋
分层走班制教学意味着打破原有固定编班制、统一开设必修课的旧秩序,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兼有、师生双向选择的教学新秩序。这项本质性的变革必然引发学校管理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我校开始分层走班教学三年多来,已基本形成比较成熟的相应管理体系。
升降有序平衡班级生态
随着分层教学的推进,学生在开始阶段的走班过程中,出现了“跑班”现象,打破了原来的班级平衡,有的教室“高朋满座”,有的则“门可罗雀”。究其原因:一是分层走班后一名教师要教原来七个教师教过的学生,学生自有比较,会根据教师的能力与特点也给教师分层;二是提高班的学生产生自满感,不愿意呆在原层次学习;三是一个单元七个班同时上课,为学生“跑班”提供了可能。这不但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打击了个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为此,学校设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升降方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入学成绩和过程性检测成绩、个人意愿、其班主任和原任课教师指导以及各层次课程设置、培养标准和授课方式,进行合理的层次选择,填写选课申请表。之后,根据“层次设置标准”,学校每学期调整一至两次。调整时要依据测试成绩、分层基础以及学生选择来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提交申请表,经“分层教学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成绩提高达到更高层级标准的可以选择升级。这样既保持了“分层走班制”教学的规模与优势,更能调动学生拼搏进取的能动性。与此同时,学校要求各教学层次任课老师加强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总结经验教训,多与学生沟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和尝试,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确保课程师资
分层走班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复杂的多。为此,学校在教师安排和课表编排方面下足了功夫,确保“分层走班制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施教层次的安排上,学校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不同教师的执教风格,本着“量才而用”、“因需定师”的原则安排教师。先修课程班安排有教学特色、思维活跃、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师;提高班的教学要求稳中求进,因此安排一些基本功扎实、教风稳健的教师;强化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则更多地安排一些耐心、细致,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考虑到一些家长担心强化班的学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疑虑,学校特意安排一些优秀教师到强化班任教并担任强化班层次学科负责人,使他们对强化班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施教班级的安排上,学校按照“跨单元不跨层”的原则安排教师。“跨单元”是指某一教师一定要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任课,保证同单元内同一时间能够同时上课。“不跨层”是指某一老师尽量安排教同一层次的学生,目的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还优化课表,推动教师以单元为单位形成“组合”,课表以单元为单位结合教师的“组合”情况进行编排。单元内,实施分层教学的科目安排在同一时间上课,以保证同时走班上课成为可能。由于一个“组合”的教师要同时担任多个单元的授课,所以同一“组合”的教师所在的单元,在上课时间的安排上要实现交叉,以避免重复。
为了稳妥推进,学校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门学科展开试点。在“试点”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不足,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学校校情的模式,并以此为模板,推广到所有的学科,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
优化细化降低管理难度
为加强走班管理,防止因走班流动性太强造成个别同学出现“逃课”现象或同学之间纠纷,学校实行“定座实名制”管理制度。教学班任课教师排定座位后,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贴在课桌前侧,上课时对号入座,不能变更。讲桌上贴走班座次表,方便考勤和管理。为了使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尽快地熟悉教学班的所有学生,学部要求所有的教学班按座位打印学生照片提供给任课教师。
对学生走班上课的考勤,学校出台了严格的措施,明确规定考勤分占学业成绩的10%。考勤由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班长共同负责。任课教师每节课后把考勤情况上报学部,学部通过“每日一报”一天一通报,一周一汇总,既作为个人量化的一部分,也作为班级量化的一部分。每“单元组”设组长一名,由学部主任和所有教师共同推选的五名业务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心,拥有较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直接领导本单元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带领本单元任课教师,组织好本单元的教学与管理。
学校还推举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兼任分层教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会长,针对各单元教学设立分部,针对每单元教学各设分会长一人。各单元教学班的班长、课代表即“教师助理”为分部成员,帮助“单元组”组长协调本单元的各项管理和教学,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同时,在“分层走班制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和精细研究。
一是,明确分层培养目标。强化班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班是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的成绩中等的学生;先修课程班是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先修课程班学生“吃得饱”,提高班学生“吃得好”,强化班学生“吃得了”。
二是,明确分层知识目标。各层次教学具体内容由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通过,编写各学科分层教学目标细目表手册,含学科分层培养细目总表和各章节具体知识分层细目表两部分,各层教师根据相关层次要求分层落实。
三是,在制定分层教学进度后,落实分层备课与上课。首先,设立分层学科组长,在总备课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具体负责本层次的教学安排与落实。其次,开展分层备课,即集体备课时,先统一备课和研究课标,区分各层次具体的授课内容与难度,安排相关事务,再由各层学科组长带领本层教师到指定的地点分层备课,还通过开展“课前小议”活动,对上课的内容再进行简单交流与梳理。再其次,编写分层学案,在各层学案基本模式统一,对于考纲要求、高考目标都要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在具体目标要求和具体问题落实上要体现分层。最后,结合分层备课的内容,以分层学案为载体,落实分层上课。
科学评价激发师生潜能
评价系统是推进分层教学的重要保障,是激发师生潜能的重要手段。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学校逐渐探索出了整套较为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
一是分层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各层自己组织检测时,因命题难度和标准不一样,只在各层内部进行横向比较。为此,评价标准就要参考平均分,各层教师评价系数来自其所负责班级的平均分与各层总平均分的比值。这个结果对纵向各层之间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模块学分认定考试等统一考试,根据如下计算公式,也可实现各单元各班各层之间的统一比较和评价:
“先修课程班”各班完成率=进入先修课程班标准的人数/(本班人数x90%)。(注:先修课程班允许出现10%波动空间,也就是说先修课程班只要完成90%就算完成率为1。)
“提高班”各班完成率=(本班进入提高班以上标准的人数+本班进入先修课程班标准的人数)/本班总人数。
“强化班”各班完成率=1+本班进入先修课程班和提高班标准的人数/本班总人数。(进入先修课程班的1个按3人计算)
各班根据分班情况设立目标参数“x”,假设某次考试教学班超过目标参考分数线的人数为“y”,则用“y/x”作为评价参考系数之一。
二是优秀率评价与提高率评价相结合。为了加大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对于先修班,突出学部前200名学生在评价中的权重。具体计算方法为:
各先修班进入前200名的人数/分班时前200名的人数。
为了进一步提高“提高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高班,增加“提高率”(各提高班升入先修班的人数)在评价中的权重。具体计算方法为:
各提高班升入先修班的人数/各提高班升入先修班人数的平均数。
三是教学班评价与行政班评价相结合,也就是实行双线评价制度,在综合评价班级时,各教学班学生同各行政班参与评价。但各行政班在评价本班教师时,实行分层教学的学科教师不按行政班成绩评价,而是按照教学班成绩单独评价。
四是有效分评价与平均分评价相结合。有效分评价即“目标评价”。为了综合评价一个班级的整体实力,学校又引入了“平均分评价”,各班取前90%的学生的平均分进行评价,具体计算方法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