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一硬件” “品质研修”促教育均衡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院深入到学员所在学校与领导、同行、学生谈学员培训前后的变化

    北碚区国培幼教班学员进行幼儿园集体舞蹈创编比赛

    笔者手记

    承担“国培”项目的区县级教师研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

    2013年,在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网上匿名测评中,所承担的短期集中“国培”项目,满意度获得重庆市之冠;

    在执行“国培”项目后,能得到热烈反响的区县级教师研训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而“国培”项目结束后还引人瞩目、持续跟进的区县级教师研训机构,更是“风景这边独好”,这就是“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这是怎样的一所区县级教师研训机构?带着这一疑问,笔者走进学院,探访其“品质研修”路径。

    路径扫描

    近年来,作为“全国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和“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的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以及上海、深圳等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广泛合作,先后承担了近二十项 “国培”工作。

    在“国培计划”的实施中,学院进一步理清了“从共性到个性、从发生到创生、从技术到文化”的培训思路。

    学院院长朱福荣研究员认为:一位教师内心文化的深度决定其教育智慧的高度。

    如何让“国培”学员成为既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有精湛的学科教学技能,更有独到的学科教育思想,从而在文化的深处拥有教育的智慧,这便是摆在培训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打底色。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切实把握“问题发现—行为矫正—理念升华—行为跟进—个性形成”这一教学名师的成长规律。在培训中时时、处处创设教学研究情景,把培训还原于教学现场、研修现场,以期达到拓展教育视野,完善学科知识,激发教学思维,创生教育智慧,为学员打牢坚实的专业基础。  

    固底气。教师的课标理解力、教材解读力和课堂执行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他们立足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以课题为牵引,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增底劲。文化是精神的引领。为促使学员实现“业师”向“人师”的转变,学院在培训的五个阶段都开展“读教育名著、知教育名派、学教育名师”的“三名”活动,激发学员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学院解读

    笔者:作为区县级教师培训中心、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和全国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在“国培计划”的深度实践中,学院是如何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并有效服务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的?

    朱福荣(院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重庆名师):建国内高水平教师研修机构是我们的办院目标。近年来,我们着力学院以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首任的功能转型和研训一体化的角色定位,不断探索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教育新机制,不断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品牌效应,使学院成为教师教育文化与课程改革成果分享的重要桥梁。

    一是做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者。我们遵循“以教师的优质发展促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行为逻辑,采用“问题发现为根,行为改善为本”的研修思路,建构“区域联动、层级互动、个体发动、辐射带动”的多元研修策略,通过“强三端(教育高端人才流动站、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学校)、建三体(学科发展共同体、城乡发展帮扶体,集团研修互助体)、抓三课(课题、课程、课堂)”有效机制的建立,让学院研训人员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伙伴,特别是作为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我们主动投入到“国培计划”之中,把教师培训理念应用到国培,不断提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二是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北碚作为国家级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两个实验区集于一区在重庆尚属仅有。如何引领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在常态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以课例为抓手,持续开展教师行动研修,坚持立足学生发展、立足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研训人员先学先试,以行动来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做优质均衡教育的助推者。2004年,学院响亮地提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的办学理念,并以此影响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认为教师质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根本要素,倡导“以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师质量均衡、以教师质量均衡促进区域城乡教育课堂质量均衡、以课堂质量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的真正均衡发展”的教育内涵发展路径。这种认识既能彰显研训机构的价值,又与国家抓教师质量保障教育质量的教育决策合拍同向。

    四是做教研科研变革的实践者。学院是全国首批以校为本教研基地,在教研科研的改革实践中,我们一是强化文化引领,通过西南大学课程中心和市教科院的专业支撑,全面推进以读书为起点,问题为核心,反思、互助、引领贯穿始终的“共研共进”的研训文化建设;二是注重形式创新,建构起了“以校为本,聚焦课堂,三级联动,共研共进”的行动研修路径;三是形成各学科研修模式,各学校校本研修模式,凸现团队互助的力度、主题研究的深度、研究过程的效度、成果推广的影响度。

    五是做区域教育发展的参谋者。近年来,我们主动服务于区域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一是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参与了重庆市教育部门《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的研究,为区教育部门形成若干区域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和政策文本;二是为学校品牌发展服务,我们组建了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室,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让学校的办学有效实现了由“外控式”向“内生型”的转变;三是服务于教师特色发展,我们在建设好各个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在农村学校组建了七个特色教育工作室,有效地促进“一校一品”、“一师一特”的工程建设。

    笔者:介绍一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办院理念。

    杨旭(党委书记、高级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的办院理念的提出,既是对六十余年办学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是立足于当下教师教育改革的理性体悟,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本质叩问和探寻,因此,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和睿智的现实价值。

    决定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因素不在于外在条件配备了多少设施,修筑了多少豪华校舍,而应看教师的素质如何。教师“硬”,教学质量就“硬”,学校也才能“硬”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所要强调和昭示的就是:有实力的教师队伍、有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

    为了建设教师这一“第一硬件”,学院首先加快提升研训人员的研究、指导、管理与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学校文化自觉,确定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教师研训能力提升为根本的思路,始终把师德与学术作为“师之师”发展的两翼,开展以“责任、爱心、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年,通过开展“四讲”活动,讲教育名派、讲教育名家、讲教育名著,讲感动教育的人和事;要求学院教师不仅有学科知识的厚度,还要有管理知识、教心学知识、多学科知识的宽度。目前,学院教师被西南大学聘请为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有20余人,经常有十几个学科教师被外地邀请作讲座、报告,市学科核心研究成员、中考命题人员有一批教师,还有十多位教研员被聘为区级兼职督学。可以说,今天的学院教师成为了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硬件”。

    笔者:学院立足北碚、服务重庆、辐射西南,如何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研训文化,提升研训品质?

    黄吉元(副院长、高级教师):“情系教育、心系教师、力系课堂”是我们的研训准则。在研训特色的打造上,我们较好地做到以下几点。

    区域联动:学院与西南大学联手推出了“三级教育导师团队建设模式”(即“C—R”北碚模式)。该模式以提升全区不同层级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了学院的专业引领力和发展力。

    层级互动:我们以重庆市重点课题“教师行动研修促进区域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为载体,进一步深化“C—R模式”的实践:一是建构起了“高、中、低”三端教师专业发展运行机制,突破不同层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建立起了10大“城乡研修协作体”、22个“学科研修共同体”和三类“学校发展帮扶体”,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重心真正下移到了教育的真正发生地——学校,聚焦到了课堂,落实到了教师。

    内力驱动: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我们还创生了“三课”(依托课例、对话课堂、研究课题)教师行动研修实践策略,使教师专业发展真正落实到自身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

    辐射带动: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区级学科核心研究组的作用,广泛开展学科研修模式的研究,使“共研、共进、共享的研训文化”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把差异作为资源,以点带面,推进城乡、学段、强弱的合力发展;再一方面突破研究区域,建立区外、市外研究协作体,让教师行动研修模式得到更大范围的验证和实践,充分发挥了作为全国区县级教师培训示范机构的辐射、引领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