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合作提升高中教师科学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触摸科技前沿CFP 供图

    作为科教合作的一个项目,“再回大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术气场和优质资源,为毕业多年的高中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学科专业素养与技能,提高实验技能和跨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的追求,是科学家与中学教师的共同责任。

    ■李孔文 本报记者 杨桂青

    长期搞野外调查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赵士洞院士,近日出现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的全国高中优秀科学教师“再回大学”培训项目的讲台上。因为疾病缠身,他上课时始终保持一个站立姿态,不敢轻易走动。课后,他把整整2.8G的植被分区著作全部奉献给学员。书中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数据都是他拖着病体用双脚一寸寸丈量出来的。中学地理教师们享受着知识盛宴,更为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境界感动。哈尔滨三中教师郭迎霞说:“我们在学者身上学到了一辈子的财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挚爱、对科学研究的严谨和对学生殷切的期待。”

    “再回大学”教师培训项目由华东师大、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于2012年共同开发。几年来,先后有约300位高中科学教师接受培训。

    科教联合为高中教育服务

    建立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与趋势。据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理事长牛灵江介绍,科教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始于2003年立项的“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历经三个阶段:2003年首推“项目孵化”,主要提高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科技项目的能力;2004年启动“聚焦课堂”,侧重提高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2012年开发“再回大学”项目,意在帮助示范性高中的教师更新知识,提高学科专业素养。三方合作迄今已经12年,一大批年轻教师成长起来,“科教合作”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普及。

    华东师大科教合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霍益萍教授说,作为科教合作的一个项目,“再回大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术气场和优质资源,为毕业多年的高中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学科专业素养与技能,提高实验技能和跨学科能力。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苏刚认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的追求,是科学家与中学教师的共同责任。

    注重学科前沿和培养能力

    据霍益萍介绍,为了给学员们在中学教学和科技前沿报告之间建立知识层面的链接,“再回大学”不是简单地移植大学课程。该项目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由各学院为中学教师量身定做的必修课程,二是各学院和全校范围内已有的选修课程,三是了解和掌握各学科先进的实验技术。

    培训首先是要让高中科学教师了解本学科前沿知识。西安高新一中的教师们在指导学生竞赛时,自认为教给学生的是很前沿的知识。当他们在培训中听了汪小泰老师的“高等无机化学”课后,突然发现部分知识早在10年前已经更新了。生物班的学员对生物学科发展迅猛更是感受强烈,不仅了解了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如生物学、病毒学、基因工程学、基因调控、纳米医学、病毒与肿瘤、细胞合成、蛋白质修饰等,而且见识了教材以外的世界,甚至颠覆了原来的理论,感叹“大学生物系所学到的东西很多早已成了老皇历”。

    培训着力于学科的交叉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江苏天一中学教师华海燕说:“我们所听的课中不仅有化学,还有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除了科学各分支学科交叉联系以外,全校性选修课还涵盖语言、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伦理学、养生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为教师全面发展、跨学科整合知识、开设特色选修课等提供了大量素材、案例和思路,更让他们跨越学科束缚,在社会和哲学范畴进一步思考教育的本质、人性的本质,寻找教育的原点。

    培训活动中的参观与实验也让学员大开眼界。山东师大附中教师刘明辉发现,化学各领域从最常用的到最先进的科研仪器琳琅满目,头脑中化学实验的印象被彻底颠覆了。“传统化学家以年为单位完成的测量和认定工作,使用现代的测试仪器以小时、以分钟为单位就可以精确完成,而且从分离到结构、到含量、到旋光……”

    培训最让学员感动的是科学家的人格和精神。物理班的宋老师说:“苏刚副校长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朴云松教授为人谦和,观点独特;王增辉教授精神抖擞,富有激情;郑阳恒副院长诙谐幽默,引经据典;余永亮教授聪慧好学,多次与我们一起聆听讲座……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社会中,科学家表达出来的严谨谦逊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深深打动着学员。

    教师从培训中汲取成长能量

    来自各地示范性高中的教师,往往因所教出的学生高考成绩不错,或自我感觉良好,或职业倦怠严重。“再回大学”无疑是激活学员职业热情的良药,学员们在看到不足和找到差距以后,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

    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每年带着“一本子的笔记,一盘子(U盘)的资料,一脑子的想法”重返讲台。有些新内容直接转化成了教师回校后开发的新课程,有些新知识立即成了课堂教学的新内容,有些新感受则在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有些如美感、创新意识和方法、跨学科知识和意识、治学态度等,则需要慢慢消化。

    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略教材以外的内容,忽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训给了他们很多启迪。福州一中教师蓝跃乾说:“其实,许多前沿知识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密切关系,完全可以在课上、课下进行有机结合。”上海宜川中学教师边慧英一直在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实验室建设。西安高新一中教师惠清香认识到,培养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还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和创新精神。青岛二中教师李鹏想到的是,“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重新定位的关键时期,哪怕一个知识点,一个创新的故事,一位科学家的经历,都有可能促使优秀学子投身于基础科学”。

    培训促进学员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思考该怎样在高中培养创新人才。成都七中教师周炜说:“几天来我一直在想,怎样的教学会有助于学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天津实验中学教师姜国庆说:“这种培训,增强了我自觉进行学科研究的习惯。”

    培训促进了学员们的自我成长。师索方老师说:“培训之后,我终身学习的欲望和需求打心底更加浓烈了。”周炜说,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的境界,思考身处逆境时,“是什么样的内心力量支撑自己坚定走下去,自己能否独立面对自己、帮助自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校长的权力     下一篇:让地理课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