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古钱上的御书我国从古到今都比较注重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到了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篆、隶、真、行、草、楷诸体皆备,均用于钱文之上。不少还出-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钱上的御书
我国从古到今都比较注重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到了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篆、隶、真、行、草、楷诸体皆备,均用于钱文之上。不少还出于书法名家之手。如苏轼、司马光等都曾参与书写过钱文。有一种由皇帝亲书钱文作样进行浇铸的铜钱,行家们称为“御书钱”。宋太宗、徽宗、高宗都是书家高手,挥毫之余,犹喜御书钱文,这些文字,神韵飘逸、洒脱风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公元990年,宋太宗赵炅改元淳化,他亲书“淳化元宝”。公元996年改元至道,所铸“至道元宝”,都有楷、行、草三体。均出自宋太宗赵炅亲书钱文,他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御书钱文的第一个皇帝,从而开创了“御书钱”的先河。同时以行书,草书入币,在以前的钱币文字里是从未有过的,而一个年号钱币同时有三种书体,这在中国货币史上更是空前的。这是钱文书法的一次重大突破,改变了历朝历代用单一书体铸钱的习惯,而作为皇帝关心并亲自为钱币书写钱文,也是前所未有的。
太宗钱文,楷书写得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线条清晰,劲挺奔放;草书则神采飞扬、奔放流畅,为后世所称道。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对御书钱极为推崇,被贬官之后,还念念不忘御书钱,曾写过一首咏泉诗。
“谪官无俸突无烟,唯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注:赵壹为东汉人,曾写诗讲:“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诗中提到的御书钱,应当就是宋太宗亲书的“淳化元宝”。而在古钱的御书中,最享盛誉的是北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钩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凭凭顽铁买江山。”
这首诗就是赞叹徽宗传神的瘦金体所书的御书钱。诗写得很有意思,说蜀中因人喜欢宋徽宗的御书钱,多藏匿不出,结果造成了铜钱匮乏,只好铸铁钱行用了。
公元1101年,北宋徽宗赵佶即位,中国的御书钱进入了全盛期。徽宗作为一代君主,不善治国,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却偏偏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他在琴、棋、诗词、书画方面无所不精,最有建树的,莫过于书画。他所创的“瘦金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扬名古今。
徽宗在钱币上,也不忘展示他的书法才华,曾多次亲笔书写过钱文,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等年号钱,后世称这类御书的钱币为“御书钱”,它又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独特产物。其钱文瘦金体的书法风格是:铁画银钩、瘦硬挺拔、骨清神秀、妍美动人。特别是其中的“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更是徽宗之杰作。纤瘦、挺劲的瘦硬笔法,使人耳目一新,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美感。
历史上善书的皇帝并不罕见,如晋元帝的“凤尾诺”、齐武帝的“花草书”均久负盛名,但是真正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所谓“巍然独秀者”,宋徽宗是当之无愧的,为历代帝王所不及。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书法宝库中,千年来盛名不衰。
铜质细腻、精美绝伦的崇宁、大观钱,因其制作精良、铸工精湛、书法秀美而居御书钱之首,博得收藏家爱不释手。由于钱币上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书法真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收藏此钱加以研究和欣赏,因而钱币界称宋徽宗为继王莽以后,古来铸钱第二能手之美称。
(选自《知识窗》2007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关于“古钱上的御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指由皇帝亲自在铜钱上书写并作为浇铸样品的书法。
B.我国古钱上的御书,主要采用的是楷、行、草等字体。
C.我国古钱上的御书是从宋太宗亲书“淳化元宝”开始的。
D.历代古钱上的御书中,最负盛名的是北宋徽宗的“瘦金体”。
小题2: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不少书法名家如苏轼、司马光等都参与过御书钱文的书写。
B.宋代以前,各个朝代的皇帝在钱币上的御书都是单一的字体。
C.在历代文学家中,当数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最为推崇御书钱。
D.宋徽宗的书法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千百年来扬名中外,盛名不衰。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蜀中人喜欢收藏宋徽宗的御书钱,致使当时铜钱匮乏,宋徽宗及其之后的皇帝
只好改用铜铸钱为铁铸钱了。
B.晋元帝和齐武帝的书法因缺乏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凤尾诺”的“花草书”并不被收藏家看好,如今已经失传。
C.钱币界称宋徽宗为古来铸钱第二能手,说明王莽当政时铸过的御书钱不仅数量比宋徽宗时期多,且艺术价值也更高。
D.我国古代皇帝在钱币上留下的御书钱,不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堪称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A(“亲自在铜钱上书写”有误,原文是“由皇帝亲书钱文作样进行浇铸”)
小题2:D(A“参与过御书钱文的书写”有误,原文为“参与书写过钱文”。B由原文可知,宋太宗赵炅是在钱币上书写御书的第一人,因此宋代以前的皇帝并未在钱币上写过御书。C原文为“王禹偁对御书极为推崇”选项曲解了文意。)
小题3:D(A“及其之后的皇帝只好改用铜铸钱以用铁铸钱了”推断不合理。B“并不被收藏家看好,如今已经失传”,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依据。C“不仅数量比北宋徽宗时期多,且艺术价值也更高”推断不合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古钱上的御书我国从古到今都比较注重钱..”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