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童年时在家的窗前遥望远方,读书时在老师的指引下遥望远方……冬去春来,当你迈开青春的脚步,远方就更有梦幻色彩、更有神奇的魅力了。在-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话题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童年时在家的窗前遥望远方,读书时在老师的指引下遥望远方……冬去春来,当你迈开青春的脚步,远方就更有梦幻色彩、更有神奇的魅力了。
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远方,在心灵的世界里有远方,在追求的跋涉中有远方,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更有洒满阳光和呼啸风雨的远方……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向往远方
有远方,就有人的向往,有了向往,就有希望。(开门见山,利索!建议:应试作文开头尽量在100字内完成)
远方,总是神秘而诱人。远方对于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
所以,当人感到苦闷无助的时候,往往会想着远方,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勇敢的人类踏上了远方的征程,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曾经听人说,原始社会的猿先是用四肢爬行的,但是为看得更高更远,所以就站了起来(“人类”一出,“远方”便有了磅礴,文章立足点高!)。这个说法的真实性的确有待考究,但是它带给我们的信息,我却无法否认。古人日:人往高处走。人类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是为了看得更远。传说有嫦娥奔月,人类就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冲出太空,甚至登上月球。为了看得更多,知道得更多。这一切都是因为对远方的向往。所以人类向未知领域探索,发展,(两个概括性事例,皆来自生活,准确诠释了“远方”之诱;启示同学用例不必动辄钻进“古墓的幽香”,身边的生活不乏鲜活的事例,且充满时代气息)因此,远方带领了人类的脚步。(小结精到!面对“远方”,绝大多数文章只是诠释远方,而本文却大气而又响亮地提出了“远方带领了人类的脚步”观点,看法独到,于常众里脱颖而出,殊为可贵!)
远方解读了人类的思想。(起承上段小结,深层荡开文章层次)当人们被自然灾害逼得无法生存的时候,他们会望向天空,希望有神来搭救他们。因为远处的天空,引领他们无尽的幻想,使他们在背上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绝望,对远方的期盼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勇气。最后,一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神带领他们走出了困境。虽然我们都知道远方的神虚缥缈,但却给了我们心灵一个寄托,于是人类就创造了基督教、佛教。(神话童话之所以永具生命,基督教、佛教之所以神光普照,这岂非“远方”之功乎?——心怀远方,希望永存!)对远方的向往使得哥白尼看得更远,提出了日心说,撼动了封建教会统治人类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对远方的向往使得哥伦布开始了海上旅程,发现新大陆,使生活在狭窄空间的人类知道,世界大得很,未到过的地方太多了;(此句来得肤浅!煞了味。)

第一步:审题
  首先,要理解“远方”的意思,“远方”的含义是“遥远的地方”,是相对于写作者所处地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种可以理解为距离写作者的所处之地的遥远,一个可以理解为距离写作者心灵的遥远。
  其次,“远方”无论写哪种内容,都应当缩小范围,否则不容易写出具体的内容来。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把远方前面或者后面加上相应的词语,以便于把命题的范围缩小,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写出好的作品来。
参考为:
A、增加定语方法如:梦想的远方  希望的远方   心中的远方  美丽的远方
                憧憬的远方   陌生的远方   完美的远方…… 
B、增加动词,组成动宾短语如:向往远方渴望远方  选择远方   看着远方
C、考虑增加中心语如:远方的朋友 远方的亲人  远方的思念   远方的梦 远方的知识
D、形成一个句子如:我选择远方 完美是陌生的远方  跳至远方有佳境    音乐在远方 以现在知远方   有梦才有远方
第二步:立意
  文章的立意很重要,不过远方的立意相对比较容易,不过也不容易出彩。不过如果用推理的方法,我们倒是可以达到立意高远的目的。
  我们可以考虑,远方的人物描述,我们可以定为表现亲情,朋友情之类;
  这样的立意,如果要出彩,一定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底。
  另外,就是考虑,为了远方,而努力拼搏,立足现在,为了远方的梦想而努力;
  也可以考虑为有了梦想的远方,才会有现在的努力;
  还可以考虑因为远方的遥不可及让人向往,才让人有奋进的冲动;
  还可以考虑,何时远方不成为远方,那么一切都将如何如何;
  还可以考虑近在咫尺,却似在远方(此化用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然后考虑似在远方,又近在咫尺;
  这类文章,在立意上,反映出作者的一定的思辨能力,可以在立意上取胜。
  第三步,选材
  这类文章,选材内容比较宽泛,只要材料的内容,能有距离之感的两者都可以入题,不过切记,应当以一个事或物为出发点,从而点明远方是相对于此地而言的,否则很容易出现偏题的现象,可能写成两者之间的距离的意思。
  第四步,材料重点的确定
  文章写作时,应当考虑材料呈现的方式,哪些材料应当先出现,哪些材料应当后出现,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是不是有助于文章的表达;
  另外应当考虑详略的安排,不能像流水帐一样无轻无重,应当考虑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详细地写,与中心无关的内容不写,写中心有关系但是并不起到突出中心的材料略写。
  第五步,确定写作的方法
  可以考虑抑扬法,对比法等,写作时,应当注意描写的作用,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还要注意描写的层次性,运用修辞。总之,要让文章氛围优美,令人向往。另外还要注意文章应当点题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童年时在家的窗前遥望远方..”主要考查你对  话题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话题作文

考点名称:话题作文

  • 话题作文

    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 特点:

    1、相关性

    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但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
    2.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
    3.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4.想象自由。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要注意想象深度。总之,话题作文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2、形象性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话题”式作文就是要让学生驰骋于形象思维的空间,表现中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为“话题”式作文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涌动,学生尽可以放开手脚,海阔天空,任意翱翔。他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的空间,也可以任意展开联想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应用写作》(月刊)2001年第6期)

    3、审题

    把握好题目的关键所在于审清话题的限制,确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其次要审内涵,搞清话题的引申义.最后要审提示语,因为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

  • 与命题作文区别:

    ①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所供题目仅仅起提示内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写作内容的中心(当然命题本身是话题的除外)。
    ②话题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
    ③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远远大于某些命题作文
    ④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作者当然不能另命文题。
    ⑤话题作文范围广,十分好写。⑥命题束缚性较强,相对来说发挥余地小。

  • 注意事项: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