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花开别样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周飞 柴葳 柯昌万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从安塞、吴起一路走来,在延安这片炽热的红色土地上,办教育、抓教育的热度如花海般蔓延。9月6日,陕西省延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再次将城乡教育统筹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在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重要时期,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城里娃、农村娃,都是自家的娃。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让每个孩子享受同样良好的教育,成为新时期延安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再难也要为学校建设趟出条路来”

  把推进城镇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切入点,加快市县城区学校增容扩建

  你能想象,在沟壑纵横、山峁起伏的黄土高原,选一块160亩的平地有多困难?

  你能想象,靠能源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安塞,让石油、天然气、电信、高压线等17条管道从河滩移上山梁有多困难?

  但是,为了建学校,再难的事也要办,再难的事也能办成。

  让我们走进投资1.5亿元新建成的安塞高中看一看:塑胶操场、硬化路面、花园绿地……这是黄土高原的腹地,却看不到一块裸露的黄土地;专用教室、电教设备、男女宿舍、标准食堂……即使是大城市的学校,也未必有这样好的条件。操场上,孩子们的笑脸感染着你,让你不得不被安塞人办教育的魄力所折服:征地不是问题,可以谈;梯田不是问题,可以整;河滩不是问题,可以填;管线也不是问题,政府可以帮助协调;至于钱,更不是问题,安塞人说,为了娃娃的教育,啥都舍得!

  安塞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赵燕说:“有了这所学校,全县的初中毕业生,只要想上高中都能上。”

  安塞高中的建设,是延安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缩影。2010年6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意见》出台后,延安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出台实施意见。市政府提出了“合理布局、均衡资源、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城乡统筹教育发展基本工作思路。把推进城镇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切入点,加快市县城区学校增容扩建,提高城区学校的承载力,是延安统筹城乡教育迈出的重要一步。

  作为学校布局调整后全县唯一一所高中,安塞高中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当时尚未实行初高中剥离,学校在县政府旁边一个逼仄的空间里倔强地生存着。每到秋季开学,校长延永君都要为安排学生寄宿发愁。“当时就算最大限度增加床位,也只能安排不到1000人寄宿。”延永君很无奈。

  要新建安塞高中,扩大办学规模,需要大面积土地,城中心区难以满足,迁入近城的山区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县里果断征地70亩,加上周边国有土地90亩,规划160亩作为安塞高中新校址。如火如荼的建设规划,却突然在十几个输油管线面前停下了脚步。“十几条管道,还有高压线都要挪到几公里外的山上,为学校建设让路,改造下来需要4000万元。我们跟石油天然气公司商量,他们出2000万元,县里出2000万元,才把难题解决。”赵燕说。

  到2009年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时,保守测算也有1.5亿元投入。现在全校3600名在校生,90%的寄宿生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宿舍。2010年,安塞高中被评为省级标准化高中,是对延安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肯定。

  “穷不抓教育穷根难除,富不抓教育富难长久”

  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发展教育“三个优先”

  12岁的方宏靖去年秋天成为延安市吴起县第二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和她一起“插”进班的还有好几个来自吴起周边乡镇的农村娃。记者见到她时,这个班级里的体育委员正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玩着“撞拐”的游戏,红扑扑的笑脸在阳光下格外灿烂。“这所学校好,教学楼很好看,同学也很合得来!”小姑娘在小小的内心里细细地比较着这里和自己从前就读的庙沟乡中心小学的不同。

  作为县城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吴起县第二小学906名学生中就有650名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娃娃的学校像宾馆,送进宾馆啥都不用管”的顺口溜,在当地广为流传。每间宿舍都有独立卫生间,全天供应热水。学校教师告诉记者,只要父母在县上打工,娃娃们就可以送到学校读书,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证明和费用。

  与吴起县第二小学一墙之隔的吴起县第二幼儿园,是一所2010年新建的公办幼儿园,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县财政还出资为每个幼儿统一配备了寝具。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