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不宜搞防拐骗测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现在,偶尔有公益组织联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防拐骗测试,譬如动员家长志愿者进幼儿园,扮成“陌生人”,与被测试幼儿亲切交谈,“编造”一通要接走该幼儿的理由,另辅之以糖果、玩具等“诱惑”,试图将幼儿带到园门口。随后,公布结果,说有几成幼儿被带到园门口成功“拐骗”,以此“揭示”幼儿防拐骗意识强弱,进而引起人们对防范拐骗儿童工作的重视。

    公益组织进行幼儿防拐骗测试,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还是应对这类测试进行全面考量。

    这类测试带有人格测试性质,因而需从伦理角度作一番考究。在测试中,幼儿会被区分成“易被拐骗的”“不易被拐骗的”两类,还会被贴上“易被诱惑”或“不易被诱惑”的标签,虽然这种“防骗能力”的区分和贴标签情形不太引人注目,但对幼儿稚嫩的心灵还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这类测试情境是模拟的,情节是编排的,角色是扮演的,其实也是一种骗局,用这一似乎被允许的骗局来测试幼儿防范拐骗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幼儿尚未遇到真拐骗,倒在测试中先遭遇了骗局。可见,其在伦理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这类测试还要从是否具有科学性的角度作一番考究。幼儿在幼儿园这一环境中生活,凭长期的体验,已形成了“幼儿园很安全”的认知,相应地,对能走进幼儿园的人,即使是扮演“拐骗犯”的人,产生信任感,也是符合情理的。大多数幼儿还能凭直觉感受到来园“拐”小孩的志愿者眉眼间的善意,使得测试过程中的“拐骗”,不可能演得逼真,进而不能测出幼儿防拐骗的警觉性究竟有多高,相应地,测试结果不具有多大说服力。这是测试缺乏科学性的一种表现。

    而且,这类测试往往会夸大社会上儿童遭拐骗的严重程度,并诱导幼儿对陌生人产生过度的不信任,进而可能造成幼儿过早地失掉天真烂漫,产生疏远社会甚至不信任社会的倾向,这对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无疑是设置了额外的障碍,不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和乐群合群的心向。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老师是倡导分享的,幼儿接受糖果、玩具在一般的教育情境中是大方的表现,是受赞许的,而在这类测试中是要让幼儿抵制糖果、玩具的,这样会使幼儿变得无所适从。幼儿园要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其中角色游戏占比是挺高的,但幼儿因年幼,也往往会将这类测试当成角色游戏,由此产生的副作用是,参加过这类测试的幼儿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往往不会尽情参加角色游戏。另外,如果幼儿从测试活动志愿者那里得悉“自己父母工作忙”后,愿意由自称是“父母的熟人”接走,这是表现了体谅父母的可贵品质,而这类测试却要让幼儿在体谅父母与不轻信陌生人之间做选择,实属考虑不周。这是测试缺乏科学性的又一种表现。

    总之,幼儿园内不宜组织幼儿防拐骗测试。防范幼儿被拐骗的责任应由成人来承担,具体应通过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家长和幼儿园照料管护幼儿的精细度、大力倡导守望相助的社会风气等途径来做好这项工作。当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仍很必要,但教育时要照顾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莽撞从事、顾此失彼、节外生枝。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