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礼仪教育亟须“破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幼儿在地铁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视觉中国 供图

    幼儿园自身的封闭性导致礼仪教育很难延伸到园外,加上部分幼儿家长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幼儿得不到正向引导,使得公众场所“熊孩子”层出不穷。因此,幼儿园礼仪教育亟须“破墙”,不但要把礼仪教育拓展到园外,还要把家长纳入其中。

    三个月前,有机会陪毕业班的孩子观看了日本电影《再见了,我的幼儿园》。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某幼儿园毕业典礼前夕,几个小朋友一路奔波去看望生病的小伙伴的故事。故事很感人,但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却是电影中的一些小事。在无人路口,孩子们互相提醒“不要闯红灯”;在地铁上又自觉想着老师的要求:“公车上不能大声喧哗”……

    或许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敏感,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

    去剧院看话剧,旁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一边脚踩椅子手舞足蹈,一边旁若无人地吃零食,紧挨着他的家人视若无睹。坐公交车,前面一个孩子坐在座位上,时而踢踢腿,时而碰碰旁边乘客的背包。在饭店用餐,几个孩子围着桌子追赶疯闹,甚至撞翻了服务员手上正要上桌的饭菜……

    近些年,不断有媒体曝光类似的事情。这些在公共场所捣乱的孩子,被称为“熊孩子”。当然,这些孩子各年龄段都有,但不得不承认,更多的还是学龄前阶段的孩子。

    这不禁让人反思:难道我们的幼儿园不教孩子礼仪吗?当然不是。

    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很难走出去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熏陶及教育的产物。对于幼儿来说,塑造他们品性的生活环境,无外乎幼儿园与家庭。

    幼儿园每天都在教授幼儿礼仪。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入园、进餐、盥洗、午休、游戏、离园等环节都有“规矩”和“约束”,也都有礼仪教育的渗透。比如早上来园要跟老师问好,跟爸爸妈妈说再见;说话要文明,不争抢玩具,要懂得谦让;客人来访要问好……虽然许多幼儿园并没有把礼仪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主题来开展,但关于文明礼仪的引导其实每天都在进行。

    那么,是否可以说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不存在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幼儿园礼仪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很难走出幼儿园的大门。

    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教师也较少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街道、社区等地方开展活动,这就使得教师对幼儿礼仪方面的引导,很难延伸到幼儿园以外的地方。同时,在幼儿园礼仪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教育内容不完善,没有营造出多样化的礼仪教育环境等问题,特别是缺乏“幼儿走出幼儿园,进入公共场所后应当怎么办”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这种做法的后果,直接造成了幼儿的双重礼仪标准。比如涵涵在幼儿园哪怕扔一张小纸片都知道要送到垃圾箱,但在海边洗浴纳凉时,喝完的饮料瓶等也随着大人的矿泉水瓶一起扔在旁边的沙滩上;明明在幼儿园喝水、滑滑梯都知道要排队,但在公共游乐场所,却不断与其他小朋友抢夺玩具,旁边的小妹妹几次请求他让她玩玩木马,而明明却自顾自地玩着,完全无动于衷。

    家庭中的礼仪教育参差不齐

    学龄前儿童,对社会规范与秩序的认识较为薄弱,其行为缺少边界感,与此同时,他们又很容易受周围成人的影响。

    除了幼儿园,幼儿生活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便是家庭。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塑造他们的行为习惯。

    不可否认,大部分家长是好的,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外面,都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管束。但也有少部分家长,公德意识本身就比较淡薄,出门在外,非但不关注自身行为,更别说约束孩子了。

    比如,四岁的帆帆把吃完的香蕉皮送进路旁的垃圾箱,但他看到地上还有一块烂香蕉皮,于是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垃圾箱,但把手和衣服都弄脏了。妈妈看到了,脸色立马变得难看起来,甚至训斥道:“你是捡破烂的吗?”“妈妈,香蕉皮太滑了,能滑倒人的。”帆帆有些不解地看着妈妈。“不会的,有专门的人来打扫。”妈妈给帆帆擦完手和衣服,带着他离开了。也许这位妈妈能洗净帆帆的手,擦干孩子衣物上的污垢,但是以后别人乱扔垃圾,帆帆可能再也“看不见”了。

    更有甚者,孩子在公共场合出现了不当行为,家长不但不约束,而且还会护短。

    一次,在动车上,我坐在座位上打盹,后座的孩子不停地踢我的椅背,我终于忍不住了,转身对家长说:“请看好孩子,不要再踢了!”没想到孩子旁边的奶奶立刻朝着我瞪起眼来:“三岁的孩子懂什么,踢踢怎么了?还能踢坏你吗?”当我表示影响我休息时,他妈妈也不甘示弱:“那是你不困,困了怎样都能睡着的。”试问,三岁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显然不是,只是因为得到家人的纵容,孩子才会有恃无恐。

    另一个孩子,用石头把邻居家的车身划了一道痕。邻居很生气,便训斥了他几句。没想到正巧被孩子爸爸看见了,于是爸爸不依不饶:“欺负一个孩子算什么能耐?有火冲我来,别说你这辆破车,再贵的车我也赔得起!”于是,孩子的错误很快升级为两个大人的争吵。有爸爸撑腰,孩子更来劲了:“坏叔叔,就划你的车!”说着又要去划。

    由此可见,如果说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局限,在于没能拓宽边界、延伸到园外的话,那么,家庭礼仪教育的问题则在于,部分家长给幼儿做出了极为错误的示范,混淆了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应及时拓宽礼仪教育边界

    幼儿正处于迈开脚步走向社会的起始阶段,今日幼儿的行为品质,就是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机构,幼儿园的首要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是要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启智慧与心灵,让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品质。因此,打破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局限,同时把家长纳入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是幼儿园应当肩负的责任。

    首先,礼仪教育是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最终要回到社会中去。幼儿的礼仪教育应该在一种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导下,让幼儿在社会性交往和实践操作中不断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这要求幼儿园拓宽教育的边界,有计划地把公共礼仪教育从园内延伸到园外。幼儿园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走出园外或与社区合作,充分挖掘外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礼仪教育内容,比如环保、遵守交通规则、公众场合不喧哗等。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过、感受过,幼儿才能将规则内化为行为规范。而如果这种教育只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幼儿就很难做到随时迁移。

    其次,幼儿园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便捷的沟通方式,向家长宣传礼仪方面的知识,把家长纳入幼儿园的礼仪教育范围之内,逐步提高家长的礼仪素养,扭转部分家长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情况。还可以通过主题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开展关于社会公共礼仪话题的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向家长呈现幼儿在公共场合不当行为的案例,然后让家长进行评价、反思。在集体讨论的环境中,少部分观念有偏差的家长,也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自我反省,从而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保持同步。同时,亲子活动既可以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又可以借机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礼仪表现情况,宣传幼儿园对于孩子礼仪教育的目标及具体要求,这样容易让孩子在家中也将良好的礼仪习惯保持下去,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文明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化的、程式化的礼节,它更有自己明确的核心,那就是爱和尊重。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做到以他人为先。因此,引导家长不要溺爱、放纵孩子,让他们懂感恩、懂尊重,走出“自我中心”,才能使礼仪教育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