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和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建设点以及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特区”,皖西学院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严格教材管理,优先选用“马工程”教材
高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成果转化应用,中宣部门、教育部门组织编写了基本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并陆续出版。法学院历来对教材使用严格管理,在教学中一律选用已经出版的法学专业“马工程”重点教材。目前,法学专业课程选用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有:政治学概论、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中国法制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国际公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法学院还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别和省级“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和使用培训,帮助任课教师吃准吃透“马工程”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提高任课教师驾驭“马工程”教材的教学能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对“马工程”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上,增强教材使用效果。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合力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挖掘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功能”,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环节,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潜移默化而不是生搬硬套,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法学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如在宪法课程教学中,贯穿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的主线,讲授国家基本制度时,突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讲授国家机构的内容时,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监察机关的设立是为了集中国家反腐败的力量,实现对国家公权力行使者监督全覆盖;在讲授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时,强调权利与自由都是相对的,作为合格的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讲授宪法修正案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宪法的重大意义。再如,在法理学课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讲授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民法课程教学中突出诚实信用原则;在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中,将党中央在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追逃追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等以及刑事诉讼法最新内容和前沿动态增加到教学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和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相结合,既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打造思政“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自2009年起,法学院创办“政法周末大讲堂”,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和校园特色文化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23期。“政法周末大讲堂”是以“领域宽、品位高、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利用双休日时间,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采取学术(专题)讲座、报告、专题访谈等多种形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密切关注的学习、生活与就业等问题,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领域相关知识的深入讲解与透彻介绍,力图拓宽学生眼界和胸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充实和自我完善,成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优秀人才。“政法周末大讲堂”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到完成学业离开校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策划,确立相应主题,涵盖入学教育、人文熏陶、理想信念教育、学术熏陶、职业能力培养、感恩回报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七个板块,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又有效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形式活泼的报告或访谈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政法周末大讲堂”既是一堂堂精彩的综合素养课,也是一堂堂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课。
拓展课堂育人渠道,强化实践育人
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推动形成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法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如在模拟审判教学中,由学生分角色扮演审判人员、公诉人员、辩护人(代理人)、案件当事人等,切身体验不同角色在诉讼中的地位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法律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既训练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又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如在社会调查课程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或完善建议,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咨询,赴金寨革命老区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砺意志,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对于青年大学生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皖西学院 刘鑫 潘樾 唐自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