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扫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海海洋大学:

    一条鱼带动三乡镇脱贫

    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亚东县实现脱贫摘帽。两年前,上海海洋大学和亚东县签署合作协议,着力加快亚东鲑鱼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针对亚东县亚东鲑鱼人工繁育技术缺乏和相关技术人才匮乏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学校组建了“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科技服务团”,开展了亚东鲑鱼的人工规模化繁育的科技服务与相关理论、技术培训,成功探索形成了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在全国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青岛农业大学:

    锻造脱贫致富“金钥匙”

    在聚焦脱贫攻坚、深化帮扶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始终突出凝聚、激活学校专家学者这一关键力量,大力激发学校各学科人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激情与热情。学校设立11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鼓励专家教授上培训讲堂,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一大批专家长期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自觉把科研攻关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不仅立足于为一村一地“开方子”“治穷病”,更着眼于探索建立长期有效、普遍适用的脱贫“大药方”,走出了一条又一条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脱贫新路子。不仅成功拔掉了一个又一个“穷根子”,还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

    贵州大学:

    “小核桃”成为“大产业”

    赫章县是贵州大学助力脱贫攻坚重点关注的国家级贫困县,亦是我国西南云贵川地区泡核桃的分布中心。由于缺乏核桃主导品种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了赫章县核桃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2006年开始,贵州大学针对赫章县核桃产业扶贫的重大需求,通过校内遴选科技特派员,组建核桃种植技术团队,推动赫章核桃产业基地建设与加工技术发展,助推赫章县“小核桃”成为“大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贵州大学在全省核桃主产区推广“专家小院”模式,构建扶贫联盟,助推核桃产业健康发展,打造贵州脱贫和巩固脱贫效果的重要产业。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稻鱼共生”促攻坚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自2015年7月起承担白土镇大林村的脱贫攻坚任务。白土镇大林村距万州城区85公里,属于海拔超1000米的连片贫困地区。学校根据大林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脱贫攻坚帮扶实施方案》,选派两名骨干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盯紧高山水稻种植升级优化难题,精准实施“稻鱼共生”产业帮扶措施,实现了2017年整村脱贫“摘帽”目标。2019年“稻鱼共生”核心示范区超500亩,现正在向周边及区外推广“产教扶贫”经验。学校将依托科技人才优势,发挥大林村核心示范区作用,扩大“稻鱼共生”产业在三峡库区的辐射引领作用,践行“村民+”,做大职教脱贫“朋友圈”。

    新疆农业大学:

    助力南疆饲草业发展

    2018年以来,结合南疆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需求,依托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自治区“高峰学科”的科技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围绕牧草高产高效和加工利用技术在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克州等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了饲草产业调研、良种推广、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等系列工作。截至2019年7月,项目团队在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推广优质牧草品种4个,建立苜蓿节水灌溉示范田300亩,开展技术培训24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牧民3700余人次。通过“建立示范田+推广新品种+示范关键技术”等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南疆饲草料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

    绿了乌蒙富了百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1989年起,西南林业大学情系乌蒙30年,特别是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因地制宜,依托大关县特色资源,加强校县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和消费优势,用钉钉子精神扎根乌蒙,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利益联结长效机制,通过典型示范、技能培训及推广应用,助力群众增收促脱贫,开创了一条立足当地的“造血式”扶贫道路。作为大关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和主产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型产业进行长期重点培育,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西安邮电大学:

    把扶贫写在丝绸之路上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商务教学团队是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首席专家张鸿教授曾被誉为“电商教授”。多年来,团队以电子商务为手段,走出一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教育扶贫之路,深入丝绸之路沿线60余个市、县,实施电商精准帮扶;完成30多项市、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打造县域电商发展典型模式;举办或参与百余场电商扶贫培训;举办30多场高层次论坛和专题研讨会。电商扶贫成效显著,帮扶人群2万余人次,直接或间接促进就业上千人。经过几年的发展,拥有电子商务规模以上企业13家、农业企业138家,个人网店微店超过1100家,物流快递企业23家,电子商务交易额7.9亿元。

    南京医科大学:

    医疗援疆暖民心

    2016年开始,南京医科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和附属医院优势,以医疗援疆、建疆、稳疆为目标,以建设附属克州人民医院为纽带,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支点,定点帮扶新疆克州卫生事业发展,创造性开展“组团式”援疆,为祖国边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2018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支持下,医院门诊工作量同比增长17%,住院工作量同比增长65%,手术工作量同比增长44%,床位使用率达121%,业务收入完成预算的114%。医院医教研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南京医科大学将国家要求、自身优势与当地需求紧密结合,用心用情做好援疆扶贫工作。

    河北农业大学:

    创新驿站接力产业脱贫

    2013年3月河北农业大学规划了顺平县北大悲村苹果试验园,2014年正式完成与顺平县政府共建“河北农业大学顺平水果试验示范站”签约,为了充分体现建站初期在太行山道路上创建“驿站”的构思,旨在让科技工作者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实,民间取名“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在河北农业大学正确领导和顺平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下,“第一驿站”显现了预期的功能,支撑产业的技术研发、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随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服务该产业的产业集群亦将诞生,这样会创造一批全新的就业机会,一幅新农村的画卷正在描绘。

    吉林财经大学:

    “互联网+”双师共育课堂

    “互联网+五大领域教育”双师共育课堂是基于吉林财经大学骆鑫博士及其科研团队于2013年对国内中小城市、乡镇地区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研究所转化出的成果。“互联网+五大领域教育”双师共育课堂是中国首个针对中小城市、乡镇地区幼儿园普遍存在的专业师资匮乏、“小学化”教育倾向严重等办学痛点,专门为该地区幼儿园提供“双师共育”在线教学软件平台支持、高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支持、“五大领域”活动(课程)体系支持以及园所管理配套服务支持的在线教育系统。学校致力于优化中小城市、乡镇地区学龄前儿童受教育环境,让县城、村镇地区学龄前儿童享受到完整而有质量的教育

    湖北医药学院:

    建设中国武当药谷

    中药材产业是十堰市确定的“四个一百万”工程产业发展项目。近几年,围绕构建“一主四大四新”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建设中国武当药谷”的发展目标,十堰市现代大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已扬帆起航,成为精准扶贫重点产业,其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明显。湖北医药学院为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医药专业优势,积极调动校内外资源,探索实践出以中药材产业为特色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助力十堰脱贫攻坚。

    西南石油大学:

    志智双扶彝族同胞拔穷根

    凉山州金阳县是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国定贫困县,2011年被列入国家乌蒙山连片扶贫地区县,2017年被确定为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西南石油大学定点帮扶该县天地坝镇新寨子村。对此,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率队深入调研,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布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基础教育、选派干部等5个方面创新举措、狠抓落实,着力攻克移风易俗难题,切实解决群众脱贫致富思想根源问题,有效助推金阳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内蒙古医科大学:

    心系冷暖,真情帮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