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德育元素 放大育人效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通讯员 梁卫兵)“庆丰收,谷满仓,稻草雕塑别具样;睦邻阁,文艺墙,悠闲农居塘马庄……”日前,江苏省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的报告厅里传来欢快的“打竹板”,这是学校正在开展的“集成道场”思政课《美丽的家乡》中的一幕。同学们高兴地说:“听着朗朗上口的快板,感受家乡发展与幸福生活,我们更爱家乡、更爱祖国了。”

    “集成道场”是别桥中心小学思政课的创新形式。校长葛跃东介绍说:“对于教育而言,学校提出这样的概念,就是希望将学习者、学习情境和学习课程三线交织,综合发挥学科、活动、文化、环境、资源等育人功能,整体构建学生品格培育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使分散的德育元素构成有机整体,达到教育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集成道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接,通过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实现范围、需求、层次等各要素的集成,使之系统化、立体化。为什么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别桥中心小学认为最有效的思政课必须根植于可摘的目标。为此,学校围绕思政育人确定六个目标:红色小传人、守法小公民、礼仪小使者、爱心小天使、科技小达人、艺体小明星。每个目标又细化三级标准,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

    新的育人设计不是现有课程简单的叠加,而是围绕育人目标,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形成的系统化工程。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辅,整体思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创意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科课程、是主渠道,任课教师课前要花更多时间进行准备,匹配并集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效果。

    别桥中心小学积极进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育,每月组织一次思政课研讨,每两周举办一次特色微讲堂。“师德如光,照亮学生的未来”“发现师德之美”“融合无痕,真爱无尽”等主题培训,让老师们体会到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老师们在提升师德、钻研教法之余,还不断丰富德育素材。

    “科技小达人”束易轩同学正制订着努力方向:“我曾经获得过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个人二等奖,申报‘科技小达人’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守法小公民’的标准我还有两条没有达到,以后我要更加努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