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阅读量 创出高效益
语文学习,本应当是极具情趣的事情,可是,不少学生却在学习中毫无兴趣。其原因自然非止一端,但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又不得要旨之讲,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一篇数百字的白话文,教师却煞有介事地讲解一两节课时间,结果出现了一个令人特别尴尬的怪事: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学生在如坠五里云雾的同时,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逐渐被扼杀了。
不把这种咄咄怪事逐出课堂,语文教学改革永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5年,刚建校3年的山东省济宁市南池小学,在济宁学院中文系潜优秀语文教师开发研究所田耕、刘润涛、彭兴奎和赵双花等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1+10+N”语文教学改革,让我们为之一振的同时,看到了教师爱上语文教学、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的一抹亮光。
所谓“1+10+N”,要而言之,就是教师教好、学生学好一本语文教材,学生在课堂上读好10本书,课外阅读N本书。
那么,他们何以会有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又是如何一一实施的?其教学的效果怎样呢?
1本教材8周教完教好的方略
一本语文教材教一个学期,这是绝大多数教师“正在进行时”的共性之为;可是,在南池小学,只用8周时间(约2/5学期)即可顺利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动“大手术”,彻底摒弃传统教学面面俱到之讲的方法,突出一个中心,做到三个保证。
一个中心,窥斑见豹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朗诵、背诵、识字、写字为中心,借此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及相关的语文知识。
一个中心,虽然只有“朗诵、背诵、识字、写字”寥寥8个字,可每一部分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囿于篇幅,无法逐一解说;不过,我们可以从中摄取一点,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
笔者随机走进一、二年级课堂,发现“读背识写”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读背识写”之外,还有一个环节:“读听”,教师读绘本,或童话,或其他诗文给学生听,时间或长或短,最长达十几分钟。副校长尹红梅说:“一、二年级学生识字少,不能阅读,其实听,也算另一种阅读,他们更有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教与学。三、四、五年级每学期课上读10本书,其实一、二年级听的故事,远远超过这个数,这就与高年级衔接起来了。”
高年级的字理识字法,有其独具特色的妙趣。
一般人认为,高年级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较强,其实不然。因为他们在识字的时候记字音、字形而忽视了字理,一般老师也不太关注字理,只是让学生反复写多少遍。可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写来写去,却未必知道这个字从何而来,为什么这样写。
这里的老师可不这样出力不讨好。他们利用每天20分钟的午写时间,对教材上学生必须掌握的字进行讲解:这个字原意是什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表音、表意是怎么回事,现在的字义和原意有何不同等,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讲清楚,讲透彻。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在大脑里留下了这些字的深刻印记,而且对识字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也就相应提高,学习的能力也自然水涨船高。
五年级上学期,让学生阅读从字理方面介绍汉字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等书。学生越读越割舍不下,越读越懂得了字理的奥妙。于是,学生们识字写字,不但驶入了快车道,而且对某些关键字的字理有了深入的理解,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三个保证,三箭齐发
所谓三个保证,就是保证教好预习、单元教学和集体备课,“三箭齐发”。
教好预习。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和方法。教好预习,和其他教学内容和环节一样重要,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保证,否则,用不到过去1/2的时间完成过去全部时间完成的任务根本无法保证。布置预习,要考虑应做、能做、必做。能做:何时做,用时多少,都要考虑,太难的不做,太易的不做,课后题不全做,有的删,有的改,需要的加。必做就必查,多种形式检查:教师检查,自我检查,同位检查。布置预习的大原则是:具体而微,难易适中,改造“原题”,分层布置。
单元教学。单元教学不仅以单元导语组织教学,而且要吃透课标要求,大胆取舍,把握关键和求知规律。比如原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抓住“观察”“感受”“联想”“想象”等知识点和训练点,又以“观察”为主,讲清概念,引导学生在4篇课文中找出“观察”的句子和段落,区分“观察”和“感受”的区别,品味语言。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的就是具有整体意识的单元知识概念,而且在对比中达到举一反三的优质学习境地。
集体备课。在南池小学,集体备课主要是熟悉备课之“备”和课堂教学之“教”,是专业和职业入门,对新入职的教师和实际上只抄录教参“备课”“上课”的一般水平教师,尤其如此。固然,也有集思广益、激发创意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规范教学”的意义。每备一课,先各自素读,“啃”透教材,然后集体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最终形成统一的教学内容、进度、环节、方法,这是群体思考的结晶。以往对教学内容重点不分、难点不辨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师,做到了心知肚明,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篇带多篇,一篇带整本
三年级上学期学完第二组课文“名人故事”单元后,引领学生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和《在人间》;学完第六组寓言故事的课文后,则带着孩子阅读《伊索寓言》;三年级下学期教完《蜜蜂》一课以后,学生拓展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完《爬山虎的脚》后,学生又阅读了比安基的《森林报》。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可爱的动物”专题,教完老舍的《猫》(500字左右)一课之后,引领学生又拓展学习了11000字的铁凝的《告别伊咪》、李娟的6800字的《猫馆记》,然后,要求他们对3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其异同点与奥妙处。
教师提前一个星期将这两篇补充作品打印出来,发给学生阅读。学生热情非常高涨,有的竟然读了五六遍之多。在此后的课堂展示上,极其活跃,所讲内容精彩纷呈。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我要你学,而是我要学;不是不会学和不愿学,而是善于学和乐于学。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乐学者则可以进入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审美境界。
10本书课内阅读的智慧
不少学校的老师也在鼓励与组织学生读书,可是,更多不是在课堂上,学生读的质量如何、用时多少、有无兴趣、理解与否与感悟如何,教师往往知之甚少。南池小学的10本书阅读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孩子们安安静静地端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阅读着,这种阅读方式不但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也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质量。
选读好书给孩子
开卷有益似乎已成定论,可是,如果所开之卷是劣质文本,非但不可能有益,反而有害。所以,读什么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读书品质甚至生命境界。对于目前铺天盖地而来的优劣不等的图书,如果选择不当,就很有可能掉到另一个泥潭里。
值得庆幸的是,南池小学在选取读什么书方面,有高校中文系专家们指导,经教师、家长和专家商定,进入课堂的书,既不失其高雅品味,又荡漾着儿童情趣。四年级上学期是钱理群主编的“名家文学读本”丛书(一套10本,浙江少儿出版社),依次为鲁迅、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萧红、汪曾祺读本。文学大师都来了,有的课本上出现过一篇,多数新鲜。四年级下学期是“我们小时候”丛书(明天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有王安忆、苏童、迟子建、毕飞宇、阎连科、张炜、周国平等。这些书的作者大多是活跃在当今文坛的重量级作家,与上套丛书的鲁迅等大家构成现、当代文学的强声呼应,引领孩子们阅读,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就是: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的终身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五年级上学期,则选用北岛主编、中信出版集团的“给孩子”系列,丛书陆续出版,出一本买一本,师生们已拿到商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文》。
三期阅读步步深
10本书阅读分三期。
(一)兴奋期。新书到手,学生们十分兴奋,禁不住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教师完全不加要求,让学生像小羊吃草一样自由撒欢,可一目十行,可囫囵吞枣,可不求甚解,可不查生字,可一本略读到底,可蜜蜂采花一般翻翻这本,看看那本,然后专捡一见倾心的读,可浏览、可细读、可猜读、可默读、可朗读……让老师们兴奋和自信的是,2015年开始的改革,在温儒敏教授2017年发表的文章中得到回应和支持:“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学生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读书的兴趣。”(《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当绝大多数学生静心读书的时候,个别走不进书中的孩子也会被感染,并慢慢地安下心读起书来。马群群老师说:“他们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逐渐地被这种柔软的读书氛围慢慢地融化了。”而一旦融化,就乐不思蜀地阅读起来。她说,老师也很享受这种整个教室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到的静谧之美,有一种幸福莫名的感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