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全面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体育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实现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双跨越,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更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条件保障愈加坚实,改革成效不断凸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各类学校落实政策、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教育方针指引学校体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我在农村上小学,四年级前是复式班,五、六年级在乡完小,学校没有操场,也没有体育课。课间活动男生玩‘撞拐’,女生‘跳房子’。上中学时学校才有了一个不标准的田径场和几块篮球场,才有了正规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现在,我国城乡学校体育设施条件越来越好。可以说,我见证了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变化。”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宋尽贤回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校体育的变化时,心中十分感慨。

    在宋尽贤看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学校体育揭开了新的一页。“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财政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学生健康,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宋尽贤回忆,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主席致信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951年初毛主席再次致信马叙伦说:“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

    “这应当是‘健康第一’理念的最早提法。”宋尽贤说,“为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会后由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要求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切实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并作出调整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时间、减轻学生课业及社团活动负担、改进卫生工作、注意体育娱乐活动、改善伙食、学校经费支配适当照顾保健工作需要等六项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对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初学生的健康状况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其后中共中央起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时,这个决定的六项要求都被作为基本依据,对推动‘文革’前17年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学生健康的关心依然始终如一,对学校体育的指导日益深入、具体,支持力度更大。宋尽贤回忆,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一系列法规文件和重要指示,无不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对学校体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少年体质健康、防近视、校园足球等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些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四位一体”的目标无疑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70年来,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将教育方针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70年的历史长河里,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经常会有变化,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又重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然而不管如何变化,体育始终在我们党和政府教育方针的表述中,这说明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也充分证明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立德树人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核心在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中,必须发挥好体育的重要作用。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可以说,这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原主编赖天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赖天德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共进行了8次,不断深入发展。其中改革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是2001年启动的最新一轮改革。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并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了前7次改革的经验,同时也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既具有中国的特色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提高了科学性,也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

    赖天德印象较深的有几个方面:

    体育与健康课程较好地处理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统一性与适应性的关系。从教学大纲改革与发展趋势看,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调整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的关系,逐步加大了自选内容的比重和学时。

    体育与健康课程较好地处理了育体与育人的关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都制定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并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抽象目标,转化为可供观察与评价的行为表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较好地处理了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与增进学生健康的关系。在几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中,始终坚持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赖天德看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把身体健康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专门规定了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这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原院长毛振明认为:“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至少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要求。它没说三项,没说四项,更没说要掌握全部的运动技能。所以,我们需要在未来的体育课程建设方面有这样的新认识,然后才能带动我们体育教学的改革。比如说‘走班制教学’。因为我们将来要实现的是‘一校多品’,一个学校要有几个有特色的运动项目,换句话来说,就是这个学校的‘小自助餐’。将来,我们的孩子就要在这一个尽可能丰富的‘小自助餐’里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包括身高、能力、爱好、性格等)运动项目,然后去深入学习,从而打破我们现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不良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师资得到极大补充培训成效显著

    2009年,记者撰写的稿件《阳光体育凸显教师缺乏之痛》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批示,要求将该问题纳入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最终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形成了“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的政策。

    2009年,首都体育学院刘海元博士承担的“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表明:当时我国有中小学约60万所,但体育教师只有约43万人,缺额约29万人,其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最多,达24万人。

    10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表明,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仅中小学体育教师就达55万人。但教育部相关统计显示,体育教师队伍人数虽然增加了,但需求也增加了,有的地方已经从国家规定的每周小学一、二年级4节体育课,三至九年级3节体育课,高中2节体育课,增加到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在仍有20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口。

    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教师队伍也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培养培训则是建设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必须牢牢抓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