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阅读量 创出高效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细读期。兴奋期过后。沉静下来,逐本逐篇阅读,主体课型是自由阅读课,又有批注展示课、疑问解答课、拓展延伸课、交流分享课等,这些课型与传统阅读课相似又有不同,师生教学更自由,有国外“非指导性教学”成分,也有“合作教育”成分。

    郭俊硕同学在读《背影》时想,一般人写父亲多是从正面而写的,可朱自清为什么重点写父亲的背影呢?老师对他的这个发现大加表扬之后,神秘地一笑说:“这里面可大有玄妙啊!”撩拨起了学生们研究的兴趣。于是,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走进更深层次的阅读之中。环绕“背影”问题再度阅读与探讨之后,交流的内容不但有了新意,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他们不但谈到了教学参考书上专家们分析的要点,而且还发现了专家不曾谈到的“新大陆”。韩愈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南池小学的课堂上就出现了韩愈描述的情景。

    当然经常会遇到有些学生没兴趣深入读的问题。老师的应对、解决,既靠灵活的方法,更靠知识经验积累,甚至人格影响。没有先行一步的阅读感受理解,没有“一桶”的水量和自信,必然流于敷衍和无效。一个学生反映《稻草人》(叶圣陶)没意思,老师说:“来,一块儿读读!”老师边读边点评,学生听到老师新鲜的话,不到10分钟,那个学生说:“我想哭!”

    (三)精读期。是细读的深化、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学生自发或教师引导整合一本书、多本书内容,确定“微研究”专题,如童年专题:鲁迅等多位作家童年多是怎样的,有哪些异同?“河”专题:几位作家都写到“河”(或湖),写法有何异同?“文革”专题:阎连科、王安忆、苏童、叶兆言等人都写到“文革”,内容和写法有何异同?类似小研究,其做法、意义、效果类似于媒体热炒的“苏东坡研究”。当然,“三期”只是大致而言,往往顺势而为,互相融合。

    以文“化”人的神奇

    文化的要义就是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来改变人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与行为习惯等。好书之中“文”味悠长,读得多了,也就有了以文“化”人之妙。

    金勇楠是一个坐不住的孩子,与同学们发生矛盾也是家常便饭,有时还会无端地攻击其他同学。除了班主任上课略有收敛之外,其他老师上课时简直是“无法无天”,以致到了课堂纪律都难以维持的地步。为此,班主任多次与家长联系,建议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与治疗,可家长回答说已经检查,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

    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名家文学读本”进课堂则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卧不安与左顾右盼,而是眼睛一亮,第一个就拿起《萧红读本》看了起来。老师问他,看懂了吗?他摇摇头说没看懂。不过,他说,书里的图画把他吸引住了,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让人想不到的是,不长时间,他又迷上了书里的内容,竟然连续读了8遍。

    此后的变化堪称神奇。上课的时候,他不再攻击别人,一心一意地听老师讲起课来。一天,数学老师很惊喜地对他的班主任老师说,金勇楠变化太大了!不但不再惹是生非,而且非常认真听课,数学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

    四年级下学期“我们小时候”系列丛书又进了课堂,三周刚过,班主任老师问金勇楠同学,这次推荐的是哪10本书时,他不假思索地将全部书名一一说了出来。而被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也只能说出其中的六七本书名而已。他的表现让全班同学大为惊奇,并对他刮目相看。为此,班主任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大大表扬了一番。结果,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好,也更加爱上了阅读,从此他也与“学困生”的称谓挥手告别了。

    阅读有着无比神奇的力量,它不但可以大大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够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与生命状态。

    N本书课外阅读的妙趣

    “N”是一个不定量数,即多寡不限,愈多愈善。少者三五本,多者几十本甚至数百本。

    自主选书,自愿阅读

    这种阅读不同于一般的必须完成的课外作业,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正是因为自愿自主,也就有了自由心灵的放飞与阅读质量的提升。

    某个学生读了一本好书的时候,大都会在公众场合或私下里非常得意地“宣扬”一番,于是,其他同学也很想探寻此书之妙,并很快从网上或书店买来,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甄子皓阅读《名家鲁迅读本》,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一连读了几遍,依然爱不释手。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鲁迅文本,他说鲁迅写得“神奇”。读“读本”不尽兴,他又买了鲁迅小说选、散文杂文选读原文。于是,家长和老师商定,为这个10岁的孩子购买了一套《鲁迅全集》。专家组指导教师高兴地为这个班上了一堂“鲁迅课”,讲了王富仁教授初中“啃”了3遍《鲁迅全集》的故事,把钱理群教授的《鲁迅九讲》借给他看。再往后,甄子皓读鲁迅读出习惯:晚上默读20分钟,清晨朗读半小时。受他的影响,班上又有李正睿、陈舒荷、王奕然3位同学购买了《鲁迅全集》,陈舒荷出人意料地很喜欢读鲁迅“日记卷”。

    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有一个走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孩子读世界大师的作品,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不到大师的水平,可却有可能抵达中层的境界;而如果只是阅读中层水平之书,就只能在下层反复徘徊。南池小学的学生不是这样。

    单宇坤一学期读书136本。她不但喜欢儿童作品与探险类图书,而且对中国古代经典也情有独钟,背诵《论语》之后,又将《诗经》《易经》等6本经典和司马迁的《史记》买至家中,放到书架之上。

    马誉嫣同学一学期读书79本。她对老子的《道德经》倒背如流,全文背诵少则半小时,多则40分钟。临近小学毕业,她每天还要背诵一遍。老子的“玄之又玄”的深奥哲学,在她看来却有着无穷的诱惑力。不只是《道德经》《易经》《论语》《黄帝内经》等经典也成了其必上的“功课”,进入到了诵读之列。

    李逸飞同学一学期读书竟达297本!尤其喜欢读《老舍全集》和《萧红文集》。张凯博《金庸全集》已经读到了第八卷;马荣尧则对照着译文,读完了《资治通鉴》少儿版。

    孩子只有一个童年,错失了读书的良机,是终身的遗憾;而让孩子从小沐浴在书香之中,则会让他们受益无穷。

    除了阅读,背诵也成了孩子们的寻常之举。

    课标要求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背诵《古诗80首》,一年级的学生只用了3个多月就已全部背诵下来,下学期已全部将《三字经》等熟读成诵,有的孩子把《千字文》《百家姓》也背诵下来。

    那么,这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呢?笔者在包括南池小学在内的全国数百所学校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大量背诵经典的儿童,不但没有感觉到负担,反而乐在其中。

    1、10、N是什么关系呢?为此笔者走访了彭兴奎教授,他说:老师们在教改实践中逐渐认识到:1、10、N的关系并非逻辑上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彼此融合的。课本1带动10和N本书的阅读,10和N本书的阅读又深化、扩展了课本内容。课本是雪,是核心雪球,10和N也是雪,更大片的雪,是温儒敏教授说的拓展的“量”,课本在10和N中持续不断地滚动,越滚越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与日俱增,水平也是节节升高。彭兴奎教授还特别指出:“曾见有的高校教师著文发问:一本书能教出一流人才吗?批评高校教学的弊端。由此看,南池小学类似的语文教学是对此的远程回应,也是对初高中一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一种适切下移,其意义不可低估。”

    教师提升的“秘籍”

    短短4年,南池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人们可能会问:是教师素质高吗?优师多吗?生源良好吗?都不是!教师当初从周边各校抽调过来,年轻教师居多,明显弱于市区名校。辖区内的生源有关系者纷纷往大校名校“挤”。声名鹊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教改!校长沙军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大家都知道,教学质量差,很大原因是教师水平差,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教师水平不高也可能是因为教学质量不佳!因为一大堆问题,积重难返,没有良策,无处下手,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教师可能不得不敷衍着教下去。而‘教改’就是一个改变师资业务状况和专业素质的可能的途径,换句话说:不是坐等有了好教师再改革教学,而是给普通教师‘找活干’,压任务,通过‘干活’,本领增加了,活也有起色了!课题、师资,也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这就是我校语文教改几年来的深刻体会!”

    经验之谈,发人深思。

    张俊甫老师是课改中涌现出来的骨干教师。他坦言教改面临多重阻力和压力,“首先来自自身,看到先进经验,往往短暂兴奋一下,但没有去改革的打算,担心影响学生成绩,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位以市教学能手身份从边远山区调来的老师说:“教改以后,痛感以前18年是浑浑噩噩教过来的,现在才算真正的教学。”他大胆创新,颠覆了保守刻板的教学。学生课堂增加了10本书,教师焉能不读?教改项目就这样倒逼读书了。读书多了,课堂就改变了。他教四年级战争单元,不仅翻阅了《小兵张嘎》、曹文轩新著《火印》,连诺贝尔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都看了。钱理群主编“名家文学读本”10本书,备课中仅仅朗读,就完完整整两遍!他这个学期带四年级新班,又有新动作:开学之初,把10本书和一本教材同时发给学生,每上课,问学生:“学课本,还是10本呢?”彻底践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底气十足地扎实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素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