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阅读量 创出高效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晓静老师在教改中渐渐增强了专业阅读。学校响亮地提出青年教师“重走中文路”“新走中文路、教育路”(对非专业者而言)的新鲜口号,她虽然中文专业毕业,也深感“充电”压力。她说:“教改,才知道上大学荒废了多少时间!不教改哪里知道恶补似的去读书、读刊、读报,哪里会去关注鲁奖、茅奖、诺奖?”和老师们阅读《世界文学》杂志,她觉得巴西女作李斯佩克朵动物小说4篇(《杀鱼的女人》《一只母鸡》《数学老师的罪行》《水牛》)写得好,就印发给学生做教材。这是现代派手法的小说,就连听课的嘉宾也都大呼“难懂”,但也热议:这样的课好!阅读到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就把他的“内涵极其丰富”的文章拿到课堂,仅4100多字的文本,就赶上半本教材的字数了。

    大课题“1+10+N”,子课题则不断,如青年教师在中文系教授辅导下研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每周一次,一年雷打不动。如“我们小时候”丛书进了课堂,第二轮时10位老师分工写书评,又连带出“读书故事”:岳玉蕾老师评苏童《自行车之歌》,又读了作者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黄雀记》;林凤娇老师评《烟斗上的小人儿的话》,从不经意阅读《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到读完作者“野葫芦引”长篇系列4部;袁鹏老师评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搜集了许多迟子建作品评论,被一位专家戏称济宁小学教师中读迟子建头一人,山东省也属前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池小学的语文教改,不仅对学生是“超级阅读量,神奇高效益”,对教师也是啊。这种突破教师成长瓶颈和教学困局的举动和境界,无疑具有重大启示。

    (陶继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