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春不负“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贵校一批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选择到南疆乡镇工作,深得当地干部群众认可。”近日,一封由新疆温宿县委组织部发来的感谢信,跨越4000多公里,送到了位于湖南永州的湖南科技学院。

    多年来,湖南科技学院坚持引导学生为基层服务,不断为偏远地区输送师资,永州市50%以上的乡村教师来自该校,40%的基层干部来自该校。此外,还有160余名学生远赴新疆、西藏基层就业。据统计,湖南科技学院超过65%的毕业生在基层就业。

    “我们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艰苦边远的地方去,让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不负青春不负‘村’。”湖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曾宝成说。

    65%的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

    湖南科技学院毕业生张辉已在永州市道县四马桥镇工作了11年,2008年8月,他被选聘为湖南首批大学生村官,离开家乡扎根在这里。

    为尽快进入角色,掌握所任职村子的村情民意,张辉逐户上门走访,将了解到的情况都登记在民情民意小册子上。白天走门串户收集情况,晚上回到村部将信息分门别类录入电脑。他晒黑了,瘦了,但通过努力创建了全县首部户情民意档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张辉还大力推动村里发展现代养殖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当地涌现出了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年出栏肉羊500头以上、年出栏鸭鹅2000只以上的一大批养殖能手。

    2017届毕业生张景阳毕业后前往位于南疆的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还把女朋友也带到了那里。目前,两人已领证结婚,一起扎根边疆。

    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赴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保持大幅增长,每年增幅约18%。去新疆、西藏等地就业的人数,在湖南省高校中居于前列。

    以“三心”感召毕业生扎根基层

    2017年,湖南科技学院首次提出“三心”感召毕业生去基层建功立业,即政策暖心、教育入心、服务贴心,学校制定专项激励引导政策,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并设立基层就业专项奖励资金,学生如考取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乡镇公务员,到岗后可获得学校3000元奖励。

    湖南科技学院还专门为毕业生配备就业导师,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的单位就业。

    同时,湖南科技学院主动对接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建立了西部地区、基层用人单位信息库,努力开拓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市场。2015年以来,该校邀请了800余家基层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学校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为前往基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快捷方便办理报到证、户口迁移、党组织关系转出等工作。

    学校还邀请往届毕业生中的基层就业典型回母校分享经验,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基层岗位建功立业”专题教育。今年5月,湖南科技学院2017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刘敏回到学校分享自己担任特岗教师的经历,鼓励学弟学妹确立目标、踏实工作。“学长、学姐们为我们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树立了好榜样。”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刘冰鑫说。

    做扎根基层学生的坚强后盾

    湖南祁阳县羊角塘镇狮城村的半山腰上有一所天天乐小学,湖南科技学院几位毕业生坚守于此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放弃大城市工作,怀有身孕的唐千红毅然走进大山支教,一干就是12年;丈夫和女儿都在深圳的陈文英,则已经在天天乐小学坚守了30年……

    唐千红刚到天天乐小学时,看到的是狭窄的山路,破旧的教学楼,即便有3名校友与她共同在此,学校师资依旧缺乏。

    为了支持毕业生的选择,给他们吃下“定心丸”,湖南科技学院为天天乐小学捐赠了电灯、电脑、风扇、床等物资,还在学校挂牌建起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师生来此开展活动,陪留守儿童玩游戏,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学校还利用师范专业优势,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鼓励学生留任支教,解决师资缺乏问题。

    湖南科技学院同祁阳县教育局进行沟通,把天天乐小学纳入村小建设规划,如今,学校已建起一栋300平方米的教学楼。

    尽管已经毕业,母校依旧是家。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形成了毕业生基层就业回访制度,通过实地走访基层单位,听取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在基层就业的情况。学校根据调查报告和相关材料,在毕业生中开展“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基层人”等评选活动,对于入选者还会给予资金奖励。

    “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你们是学校最牵挂的人,母校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曾宝成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