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推动劳动教育的“成都行动”
市域统筹,将劳动教育与教育综合改革配套、与深化素质教育衔接、与提升核心素养同步、与教育质量评价协同,构建全方位支持、全课程融入、全社会参与、全流程评价的生态圈。
11月26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被审议通过。《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创新发展。
深掘劳动教育意韵
塑造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根本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其引领路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崇尚“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劳动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
“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课。”而推行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需要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立场改变,从静止到发展的实践过程,从工具到存在的功能实现,从行为到文化的理念革新。
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以贯之的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具体而言,如何在区域劳动教育推进中去落地?成都市目前正在进行着这样的探索,在以劳动精神为核心的基础上,以增进劳动认识、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为目的,架构劳动教育的认知体系。
一方面,在劳动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培育学生温情和煦、优雅时尚的人格特质。充分发掘和利用劳动教育中的美育因素,依托公园城市建设、城市绿道建设,构建“感悟生命、感知生活、感恩自然”的教育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态之美、欣赏城市之美、感知生活之美、领悟生命之美,在实践中学会审美,在历练中领略美感。近几年,成都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围绕天府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城市之美。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形成公益自觉,推动劳动教育成为涵养。成都市探索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学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营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场景,加强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争着做”,推动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时尚、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推动学生实践成长进步与城市建设发展、天府文化传承紧密融合,以劳动教育促进人格培养、精神塑造,让劳动教育实现可浸润。
“劳动教育+”行动
推动大中小一体化全覆盖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系统谋划劳动教育的实践新路径,是当下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深入研究与系统思考的重要问题。谋划之初,成都就将“实现大中小一体化劳动教育全覆盖”锁定为工作目标,推行“劳动教育+”行动,构建和完善新时代成都劳动教育新模式新路径。
成都的“劳动教育+”概括起来说,就是劳动教育与学校课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庭教育四个方面相结合,形成一个大中小一体化全覆盖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通过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鼓励学校结合传统优势、学生兴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劳动教育+学科”融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训练观察、想象、分析、综合、假设、评价等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将劳动教育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成都市金牛区“绿道行”活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把社区和绿道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生态教育、户外活动的主阵地,拓展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复合空间,让学生们能深入城市,发现生活之美,感悟劳动之美。
这是成都市“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的一个缩影,通过联合大专院校、博物馆、企业等建立劳动综合实践基地,搭建起实践大平台,让劳动教育实现可拓展。以龙泉驿区为例,该区通过积极探索,区内各学校创设了学好一门劳动技术课、开展一场劳动分享会、参加一次劳动社会实践等劳动体验平台。同时,在各类别活动中,具体细化建立了环保银行、循乐园、生活小达人、生态小导游、小小讲解员等项目,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管理、主动参与、主动发展。成都市教育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科技部门联合出台《成都市中小学农事教育指导意见》,推动城市与乡村学校结对,让城市学生走进“农夫学堂”体验农村生产生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先后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以生产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为教育内容,为青年创新创业搭建发展平台。
而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方面,成都在全市实施“青苗友爱”志愿服务计划,引导大学阶段学生主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支持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鼓励小学阶段学生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志愿服务。同时通过开展“家务小能手”“孝敬双亲”等活动,提供家庭劳动清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由家长引导安排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形成劳动教育“家庭课堂”。
纳入教育改革任务
构建劳动教育生态圈
成都市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统筹各方力量推进劳动教育“成都行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高素质的城市建设者提供坚强保障。在顶层设计上,将劳动教育纳入“成都市教育综合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等全局性教育综合改革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推进载体,构建改革平台,作为全域推进的重要改革任务。
在具体的实践中,成都市把握育人导向,鼓励区域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模式。2015年,成都市金牛区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2018年,“金牛区构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入选省委深改机构《四川改革试点典型案例集》(全省共40个各行业案例,其中教育案例4个),锦江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南》被国家课程中心吸纳推广。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在全域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支持、全流程评价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目前,成都已形成“市县校”三级组织体系,建立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区(市)县成立劳动教育服务中心,管理指导区域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打造“试点+示范”层级推动的工作模式,推动基础较好具有特色的区域和学校创建示范。
此外,依托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2015年起连续3年将“热爱劳动”作为“品德发展水平”指标的重要内容,在全市五年级、八年级开展监测评价。在金牛区试点开展“劳动护照”评价管理模式,在金牛区就读12年的学生将集齐5本“劳动护照”,作为“劳动新星”“劳动小能手”的评估依据。市属高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管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管理考评系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