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秩芳华 拳拳“陶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师陶楼下文化石雕刻陶行知教育名言——“爱满天下” 学生们参加“重走行知路”后留言 学生在3D打印和手工实做选修课上听老师讲解 课堂上用于训练的篮球机器人

    岁末年至,杲杲日光,明暖可爱。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陶行知纪念馆”开馆。

    重庆育才中学(原育才学校)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重庆一手创办的,从“嗷嗷待哺”到“身板硬朗”,筚路蓝缕。在建校80周年之际,育才中学以这样的方式向首位校长陶行知先生致敬!

    朱红色外墙、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上下3层的“陶行知纪念馆”,集揽了陶先生一生各个时期的为教照片、手记、家书、文稿……回望历史足迹的点点滴滴,镌刻的是陶先生求真求实的执着、爱满天下的孜孜奉献。

    星霜荏苒八十载,不变的是一代代育才人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敢为天下先”的不泯初心。

    新时代如何丰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内涵?如何把行知精神、行知理念融汇新课程改革,具化于课程、课堂?如何培养求真、乐群、行知、创造有“陶味”的创新人才?

    育才中学以创新为笔,用实践作答。把践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治学态度和崇高使命,在“行知育人,教育为公”精神引领下,以“行生活教育,育创造之人”为育人理念,深入挖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守正创新,科学设计,系统推进,从行知理念到行知管理,从行知管理到行知课堂,从行知课堂到行知课程,从行知课程到行知创研,构建特色鲜明的“行知+”一体化育人体系,以“大爱、奉献、求真、创造”的“四大精神”去涵养有“陶味”的文化,为国家培养“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觉觉人”的“时代真人”。

    1 “精神地标”:传承与创新结合,汇聚前行的动力

    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合川区嘉陵江畔凤凰山上的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创办之际,育才中学就经受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当时在学校聚集了大量的全国知名文化人士:老舍、贺绿汀、陈烟桥、艾青、翦伯赞、章泯、郭沫若、戴爱莲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及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育才中学成为当时极具革命活力的学校。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迁移到九龙坡区谢家湾,栉风沐雨,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育才中学。

    陶行知先生与育才一起走来,给无数人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80年来,育才中学始终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发展壮大的“传家宝”。“基于生活而教,为了生活而教,用生活来教”“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爱满天下、教育为公”……这些精神气质一直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地标和精神楷模,以此观照和反省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不断升华精神境界。

    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迫切而复杂的变革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一项事关教育根本的重大课题,“这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必答题,”校长张和松表示,学校要有使命自觉,“通过教育来改变生活,改变在生活中的人,使之向真向善向美。使教育更加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有新时代陶行知生活教育特色的学校是我们的责任。”

    “从过去的教育救国到今天的教育强国,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陶先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张和松介绍,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任务,在生活教育的沃土里深耕细作,不断丰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赋予其生活性、时代性、求真性、行动性、创造性、全面性等鲜活的时代特征,弘扬“大爱、奉献、求真、创造”的行知精神,用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砥砺前行。

    学校以“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为核心观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生活为中心,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一体化”为教育发展运行机制,构建“生活化”“信息化”“现代化”极具时代特色的生活教育模式。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2005年10月,学校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牵头成立“中国育才学校联谊会”,实现全国育才学校之间的“校长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近十年来,重庆育才中学走出去,带领全国500多所“陶研基地学校”创造性地推广和实施素质教育下的生活教育模式,取得突出效果。

    作为全国著名的“师陶圣地,育才摇篮”,截至目前,学校共接待全国各陶研基地学校和全国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6000余人次,承接大小型研讨会、交流会500余场,参加者近10万人。学校还和重庆市陶研会联合创办《重庆陶研文史》,15年来共出版70余期,发行10多个省份,还搭建了学陶师陶研陶的交流平台。

    “让世界听见育才的声音。”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华盛顿州孔子学院、美国道森中学、美国林肯中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第十三中学、英国海因斯中学、新加坡百德中学、日本广岛高中、加拿大兰里高中、西班牙欧洲利星中学、德国冯·施泰因男爵高级中学等十余所海外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并与法国“中国·欧洲合作发展总署”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 “课程贯通”:共性与个性结合,教育因生活而光大

    如何搭建行知思想到课程实施的“立交桥”?依据“行知育才,教育为公”的办学理念,结合新课程改革,学校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打磨,遵循“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要求,围绕培养“创造力”“生活力”“学习力”“自治力”四大核心能力,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多样化结合,形成“两大领域、三级层次、多个群系”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共性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育有坚定理想信念、有过硬知识本领、有使命担当的“时代真人”。

    “两大领域”指的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级层次”指的是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个层次,“多个群系”指的是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中指向学生综合素养多元培养的各个系列课程和课程群。

    在保障国家课程完成的基础上,学校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生活学科课程“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英语”“大数据和智能生活”等;学校品牌活动“创造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课程化;打造精品社团选修课程,培育“小先生”“小主人”,推行学生自治,开展校内岗位职业体验等。

    作为基础课程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整合,拓展性课程、特修课程包含育德修身、育志启航、育博润智、育行拓能、育艺健体和学历精进、行知英才、优才孵化等八大系列以及道德认知、生涯规划、学科拓展、创想创造、大学先修、留学预备等18个课程群。

    “会两种语言,会两种运算方式,会检索和信息处理,有一项艺术特长,有一种终身热爱的运动,会与人交往、合作,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学校继承和发扬陶先生的“二十三常能”,提炼符合时代发展、学生特点的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七大“新常能”,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力,把远大的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保证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确保育人目标的达成。

    教育因生活而光大。学校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围墙,以“生活大课堂”为主题,构建全新的教室生活大课堂、校园生活大课堂、家庭生活大课堂和社会生活大课堂这“四大课堂”,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学校开发了“家庭养护师”“家庭营养师”“家庭美化师”等“三师”家庭生活技能课程;开设家庭礼仪、家谱、家风等家庭品德课程以及开展职业体验、社区服务和研学旅行等体验和服务活动,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当代学校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生活大课堂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生活主线、问题主轴、思维主攻,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过程互动化、知识能力化等环节,进行知识、方法、生活、深度、境界融合式的课堂学习。

    学校教师积极推行在班级授课体制下的“小先生制”,如:小先生上讲台讲课、小先生答题、小组互帮互学、小先生批改作业、小先生课前3分钟表演、值日生讲演、小先生十分钟读书汇报、小先生生活事例角色扮演、小先生上活动课等多种做法来拓展学习空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