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正在回归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9教育回眸年终系列述评⑨

    曾几何时,“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是每个孩童都会唱的歌谣。随着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劳动教育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也随之越来越普遍。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回归的号角吹响了。

    2019年,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多次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开展?回望这一年,我们找到了答案。

    (一)

    长期以来,对于劳动教育,学校不开课、家长不重视、孩子不了解。而在教育改革进程中,从未像今年这样,多次在文件中强调“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无疑为落实劳动教育吃了“定心丸”。

    墨子言“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

    但当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巨婴”屡见不鲜,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现象频频出现,令人痛心。这使得我们在今天将教育改革的目光重新聚焦劳动教育,呼唤其归位。

    让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深扎根育人理念,是首要的事情。

    “从今年起要狠抓劳动教育。”2019年伊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郑重表态。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机制”。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职业教育方面,2019年6月和12月,教育部分别出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同样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必修课程,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和学时。

    劳动教育的触角继续向两端延伸。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至此,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的地位得以确立。

    这么多份文件,像鼓点一样敲击在人们心上。在过去任何时候,从未有过如此密集地强调劳动教育,并将其推上教育改革的焦点位置。党和国家加强劳动教育的决心之坚定,让不少教育者振奋不已。

    (二)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有“泥土”。它要有新的内涵,体力、脑力都是劳动,更重要的是树立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浙江台州椒江区的孩子们,唱着《垦荒队员之歌》,体验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快乐;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小学,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制作建筑模型,娴熟地拼装自行车;在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劳动厨艺课堂香味飘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有“泥土”。

    在201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特别指出:“要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方式转变的背后,是其内涵的时代转变:不只是培养劳动技能,更要树立劳动精神;不仅要培养劳动者,更要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表示,除了不能犯把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的错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还要考虑怎样让间接的劳动教育教育实践中得到强化。这给我们及时地提了个醒:“五育”并举不应该割裂来看,劳动教育的内涵蕴含在教育教学的许多方面。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使用的3科统编教材中,就可以发现劳动教育是如何与原有课程体系相融合的。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这都是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他们创造色彩斑斓的童年,为走好有意义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11月27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当天,“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为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题字,并点赞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该校校长章振乐介绍,曾经全校有91%的学生缺乏真正亲历农耕劳动的体验,而现在他们在植物成长中体验生命,在义卖农产品时感悟劳动创造一切、财富源于劳动的价值观。

    高校劳动教育更应该把握技能与精神相结合、社会实践与责任担当相结合的内核,引导学生成为有大德大爱的人。比如西南财经大学开展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法、劳动经济学等劳动思想观念课,急救、烹饪、插花等劳动技能课,以及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实习课。“内化和践行是劳动教育的核心。”西南财大校长卓志说,“三类课程受到学生的喜爱,劳动教育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正走向落地、落实。”

    顺着这条思路,劳动教育不仅有着传统劳动教育的精华,还有着新时代的朝气和特色,也只有这样的“新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扎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

    此次劳动教育改革不仅提出了“理念”,还给出了明晰的操作路径,打通了场地、课程、评价机制等劳动教育链条上的关键环节。而要真正让劳动在孩子心中扎根,还要把它种进家庭和社会的土壤里。

    这一年里,有不少家长吃上了孩子做的菜肴,感叹“孩子懂事了”;有西南财大学子因“能吃苦、有公益心”在毕业前就被外企提前录用;更多的是,孩子们喜爱劳动,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幸福、成就感……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用行动告诉人们,不是不能劳动,有时只是缺少机会。

    这一年,直面“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倒逼劳动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地,给了孩子们更多可能。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同时,强调将劳动实践纳入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把劳动教育作为政府、学校和区域教育督导考核的一项内容。

    在一系列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劳动教育“强势”回归的局面已逐渐打开。宁波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建立50所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青岛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市范围内遴选20家优秀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同时,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劳动教育的归位也只有家、校、社协同合力才能功成。

    对此,《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给每个主体都布置了任务: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

    只有家、校、社都为久坐书房的“小皇帝”“小公主”打开一扇通向劳动的窗户,才能让劳动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的目光从“上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延伸到“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可以为国家承担些什么”上面来,劳动教育才能从表面转向深刻。

    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劳动教育的回归才刚刚开始。相信在师生家校社的共同努力下,“不努力只能扫大街”等对劳动价值的误读将成为过去。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