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地做学问 兴农强农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考察指导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宜宾学院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办学目标,紧密对接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宾市“8+2”产业,扎实推进整体转型发展。学校对接食品加工安全、农艺与种业、农村发展相关行业产业,大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型、应用型现代农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立足本土 狠抓专业建设

    宜宾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滋养了宜宾的酒文化和茶文化以及世界不可复制的宜宾油樟等农业产业,为宜宾农业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借助地缘优势,宜宾学院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区域农业类产业需求,聚焦食品加工安全、农艺与种业、农村发展等领域,整合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依托农学、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建立具备明确发展方向、扎实师资与科研基础、系统人才培养体系的农业类专业,构建了“交互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茶学、食品加工、香料植物等技术研究、保护、开发及利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

    宜宾学院先后开办了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等相关专业,构建起了以农学为基础的优势学科群。立足“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格局,宜宾学院围绕农业类专业,通过实行导师制、创新学分、创新课程实验、外教授课、中美“双百计划”等方式,积极完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了多要素交互协同的育人机制。目前,农业类专业拥有高级职称教师22名。学校已建成四川省一流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示范专业1个,省级示范课程4门。截至2019年,培养农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1500余名,研究生20余名。学校拥有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发酵资源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香料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14个农业相关科研和工作平台;有油樟资源与利用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香源生物及产香生物技术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等10个食品发酵资源、茶叶加工、油樟资源创新团队,为食品加工安全、农艺与种业、农村发展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宜宾素有“中国酒都”之称,面对区域内白酒等优势产业,宜宾学院进行发酵微生物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对宜宾市翠屏区、高县、长宁等具有代表性白酒产地的浓香型白酒酿酒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1568株遗传背景清晰的菌株,挑选出丝状真菌、酵母、细菌1100多株优势属,同时对这些优势属进行了功能性分类及评价、进一步筛选。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对发酵微生物资源进行拓展研究分析,酒糟、醋糟、豆渣等发酵副产物被用于栽培菇类蔬菜、发酵饲料、制作有机肥、生产食用菌饼干等,实现原料的循环利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在传统食品发酵相关研究方面,学校研究团队现已主持国家级别项目3项、省部级16项,成果转化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59篇,授权发明专利24项,获省部级成果奖4项、宜宾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学生在传统发酵方面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奖励16次。

    在油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学校的研究团队主持或牵头(骨干)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个,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宜宾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生在油樟方面的创新创业获省级奖励7次。

    学校高度重视涉茶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凝练学科特色,主动适应精制川茶产业发展要求,形成了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茶业+”专业格局。对接茶行业企业需要和精制川茶产业技术链要求,在原有硬件设施基础上,2019年投入380万元,建成1个茶文化传播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和1个茶叶深加工与产品设计实验室。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近260万元,承担科研项目11项,编制完成各级各类规划20部,发表论文13篇,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产业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茶产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特质,积极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指导各级训练计划项目共75项,通过国家级别、省级验收获得优秀的项目16项,学生取得外观专利授权2项。

    兴农强农 倾力服务社会

    宜宾学院以兴农强农为己任,深耕宜宾沃土,勤勤奋奋耕耘,扎扎实实研究,深度推进农业类专业和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校立足区域茶叶、油樟、酿造专用粮等区域特色农林资源加工特点,开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与保鲜技术、香料植物的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食品加工安全、农艺与种业、农村发展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倾力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发挥专业特长,以实际行动为区域农业发展作贡献。2019年,宜宾学院与宜宾学院国有控股公司四川天健海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健海瀛公司)开展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在筠连县龙镇乡新胜村大力实施科技扶贫。

    学校的研究团队在生猪饲料生产上下功夫。新工艺利用活性益生菌新工艺微生物菌群发酵技术,将玉米、豆粕、酒糟粉碎后现场厌氧发酵。微生物的增殖及分解,大幅度提高了原料的利用价值,较好地调节畜禽肠道菌群,酸化肠道,抑菌杀菌,使猪不易生病,不用抗生素,粮食饲料消化率提高5%—7%,为新胜村生态生猪的养殖提供更高利用价值的喂养饲料。

    同时,公司利用生态猪注册“天豕筠猪”猪肉品牌,拓展产品销路,培育市场消费群体,在宜宾市建立了多个营销网点,鼓励扶持贫困户饲养高山生态土猪,与新胜村贫困户签订高于生猪市场价10%—15%的价格兜底收购合同。自2018年7月实施本项目以来,公司已累计收购贫困户生猪12万斤,为筠连县龙镇乡贫困农户增收30多万元。

    宜宾学院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力精准扶贫,助力农村发展,既让消费者品尝到安全、美味的生态绿色食品,又为贫困农户带来脱贫增收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

    四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地区,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宜宾学院依托香料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使油樟研究成为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研究团队立足本地开展油樟研究,学校近50名师生参与到多项相关研究项目中。

    在油樟高效提取与加工中,通过市、企合作开创性地实现了宜宾油樟的高效提取与废弃物绿色资源化利用。对于油樟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学校研究出利用油樟叶作为主栽培料栽培食用菌、利用油樟叶渣制备生物质燃料,并开发出饲料添加剂、抑菌驱蚊喷剂、空气净化剂等多项油樟专利产品,有效解决了油樟粗油传统种植和提取方式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了当地油樟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发酵工艺创新及改进方面,利用减压蒸馏技术改进低度白酒工艺,实现中段馏出液中的乙醛、甲醇分别去除32%、77%,酯类物质总含量提升89%;成功开发了四川麸醋分段控制发酵新技术,实施了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技改专项“食醋包装车间扩建技改项目”,实现了四川麸醋的高效可控生产;优化晒醋工艺,获宜宾市科技进步奖。此外,还研发了“高酸度零添加思坡醋”等系列产品,领衔构建了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将“思坡醋传统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全员质量管理体系,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000万元。

    围绕四川省“千亿茶产业强省”和精制川茶产业培育目标,学校不断拓展专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川红工夫”红茶是四川具备传统优势的特色产品,学生先后赴翠屏区、高县、筠连、达州万源市(面向川东北茶区)、泸州市纳溪区和自贡市荣县等地开展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培训。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进茶加工技术在四川各个茶区的应用,解决了工夫红茶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夏秋茶利用率、质量和经济效益。

    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现省级立项零的突破,立项建设“天府龙芽茶叶生产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为茶行业开展技术培训和“天府龙芽”品牌推广提供新途径,对促进茶行业技术进步,提升“天府龙芽”品牌价值和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校还主动引进国际茶业合作组织(T20+)和国际茶叶小生产者联盟总部开展合作,依托国际组织平台进一步推动宜宾茶产业发展,助力提升和彰显宜宾城市形象与综合影响力。

    宜宾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学科建设,聚力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教融合,把学问做在大地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可示范、可推广、可持续的改革模式,打造产业学院改革发展的“宜宾样本”,铸造人才成长的摇篮,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张 利 魏 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