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视野下的校长领导力变革
■热点观察 奔向2035·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⑩
教育强国是一个持续生长的时代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我们描绘了到2035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与行动纲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可以说,建设教育强国既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也是重要动力。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领导者,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变量。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长强则教育强。因此,从教育强国视野来审视校长领导角色的变革,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教育历史方位的领航者
历史方位,既是一个具有厚重感的政策术语;又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实践话语。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总是被置于特定的“历史方位”框架中进行审视,因此,与时俱进地明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治校治学的基本概念框架与重要思维方式。从1987年《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的社论文章,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方位”中识读教育。校长,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来审视学校教育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带领学校师生正确认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方位,科学认识我国教育历史方位的变迁趋势,成为学校教育历史方位的领航者。
从概念视角来看,“方位”是指“方向与位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位置是一种性质”。因此,新时代校长需要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的历史方位。一是时间维度的学校办学定位。一般来讲,学校经过若干时期的发展,都会经历转折性变革的时间节点。而这些“转折性变革的时间节点”,往往也是学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确立新的办学定位的规划“窗口期”,是对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办学核心要素的重新确立与塑造的过程。二是空间维度的学校发展方位。校长要认清并坚定学校教育改革所处的“东方、中国”绝对空间位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高度的中国文化自觉总结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道路、传播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故事、提升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话语。三是文化维度的学校特色品位。“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题中之义,也是方法之道。校长要通过深入的调研,了解区域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确立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身份;通过深入挖掘校本文化,彰显学校的个性、特色与风格,从而解决与其他学校相比“有什么”“优什么”的问题。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者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自觉追求卓越。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价值追求,体现了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自觉追求卓越的文化自觉。从现实需求来看,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破解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探索有效路径。
从政府的政策要求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时代主题”“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是基于迫切的现实需求而提出的,是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校长的基本职责来看,校长的决定、行动和行为不仅主导着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而且也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方向、态度和行为。校长要正确领会并把握政策要求,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主动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严格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以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引领学生发展,维护与保障好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使教师安心从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帮助学生成才成人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校长要关爱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为每一名学生设计、搭建成才成人的舞台,让不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都能尽情地展示、释放自己的天赋,为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学校和谐发展的协调者
和谐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前提与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日益成为“沟通社会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社会组织”。校长要善于、精于协调由血缘、业缘、地缘、学缘等组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做学校“公共关系”的卓越协调员。
一方面,校长要做学校“关系”的卓越协调员。关系是社会存续的基础,学校外部的社会关系、府学关系、校企关系,学校内部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等,构成了学校的“关系”网络,也成为外界判断、评价学校办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学校“关系”网络的编织与运行,则依赖于校长的关系协调能力。校长要协调好与政府、社区、家长等外部关系,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改革举措,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传播学校改革与发展故事,让政府、社区、家长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了解、理解并支持学校,并在条件成熟时聘请政府、社区和家长代表成为学校治理的重要成员和力量,使他们成为学校办学成绩的宣传者和破解学校发展瓶颈的支持者,为学校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校长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已成为学校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关系。校长要引导教师关爱学生健康成长,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个人特性形成具有人格化的教育教学风格,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另一方面,校长要做学校办学资源的高效筹集者。学校的办学成本一直处于上升的通道中,这已成为校长们的一种共识。因此,校长一要积极拓展财政资源,通过开发校友资源、与区域内知名企业合作、争取上级政府拨款等方式,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标准等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和资助;二要大力争取政策资源,通过创办试点学校、示范学校等,说服政府另开政策“口子”,如在新校区建设、教师编制、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倾斜;三要努力聚集人力资源,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教师资源视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资源,将人才工程视为“一号工程”,重点做好“引准”人才、“融紧”人才、“用好”人才、“留牢”人才;四要有效融合媒介资源,“媒商”是新时代校长的重要素质之一,校长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着力思考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