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中的美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就是替天地“说话”的一门学科。“地理”一词在中西方均为使用时间较长的概念。在中国,《易经·系辞》里记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是中国较早对“地理”的描述。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使用了“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成了《地理学概论》。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所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了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开拓疆域,探索世界,适应生存环境。地理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它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如果精心设计,地理课能够引领学生推开自然之门,领略世间的人文精华。
地理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美育素材,郦道元著《水经》和《徐霞客游记》,都记录了世界山水之美。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学生领略地理的深刻意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对美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发现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地理课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移情”自然,去感受大自然之美。地理以区域为载体,具有广阔的空间性。地理涉及广阔的宇宙、浩瀚的大海、巍峨的高山等,体现自然造化的壮美,烟雨江南等则体现出一种优美。奇伟的现象体现大自然鬼斧神工,各地域丰饶物产则体现人类巧夺天工。面对滚滚江水,攀登一座山,甚至走在寻常巷陌,都可以用地理的双眼去洞察,用审美的双眼去玩味。爱美、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埋在学生心里了。
地理课不仅教学生赏天地之美,还教学生析万物之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现象,背后有其形成规律。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要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城市人口聚集,乡村人口分散,背后也有其成因,人类要认识人口分布规律,科学规划城乡布局,否则会出现资源匮乏、环境不够宜居等问题,影响居民的幸福感。这些地理问题,体现着事理、哲理、情理,有浓厚的理趣之美。
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为了营设更好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发展的同时,现代人更能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理课可以引入生态美学的视野,引导学生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富有哲理的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地理课上适时进行生态美育,更深刻地认识人类所生存的环境,让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的观念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