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钧镒:奋“豆”不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依靠科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朝着发展绿色大豆经济前进,前途还是很光明的。”盖钧镒说,当务之急是要从政策上加强引导,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应问题;其次要把大豆列入粮食安全体系,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通过大豆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拉动对国产优质大豆的需求,捧紧国人喝豆浆的碗,把中国大豆昔日的“骄傲”找回来。

    绘就全球作物表型研究的“中国方案”

    直到今天,盖钧镒还保持着每天早上喝一杯豆浆的习惯。

    “只要每天早上中国人的碗里装的是自己的豆腐,中国人的杯子里盛的是自己的豆浆,我的坚持就有意义。”盖钧镒常这样对身边人说道。

    2016年,好消息传来。当时的农业部发文,要逐步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2020年,大豆种植的面积要比2016年增加三分之一,产量的提升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盖钧镒团队的育种技术,将成为这项战略最坚实的支撑。

    2019年10月23日,由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植物表型组织(IPPN)主办的第六届国际植物表型大会在南京开幕,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法国等全球5大洲22个国家的100余家研发机构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共400余人出席会议。

    “植物表型研究”是盖钧镒为大豆改良和培育找到的一件新“武器”。在会上,他表示,农作物表型和基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和现代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遗传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证实了内在基因的重要性。近几十年来,得益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得以通过分子测序一窥作物基因的真面目,但一方水土同样养一方“豆”,大豆的品质,也就是其表型,由其所在环境和基因型决定。

    找基因型首先要找优良的表型,有了表型才知道这是不是优良的基因型。但表型同时也是不易被看见的,作物的产量,要等“长出来”才看见;看作物的抗病性,要发了病才知道;抗虫性,也要放在田间才能验证。但人工统计效率低,准确性得不到保证,仅靠技术人员到田里一个个统计,1万个小块田,可能两三天都走不完。

    如何快速地测定多种作物的表型?在盖钧镒看来,当农业遇上大数据,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作物接受的光和作物的产量、抗病性、抗虫性、耐逆性等表型有关,如果利用无人机拍摄,便可根据作物反射光谱,对作物各项表型制表进行测算,找到所需要品种。如此一来,便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

    要绘就全球作物表型研究的“中国方案”并非一日之功,这是盖钧镒一个甲子研究生涯中的新挑战,同时也是新机遇。

    回望过去六十多年的奋“豆”历程,盖钧镒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态度,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长路虽漫漫,未来却可期,在他心中,只愿早日实现“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