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怎样借传媒炼“慧眼”
视觉中国 供图
好老师应借助媒介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唱主角,把媒介视作延伸的“传道”课堂。
媒介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随着新媒体与移动阅读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媒介浏览、获取、传播、发布信息,对媒介的使用日趋频繁,甚至产生依赖感。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媒介遍布校园内外和社会各个角落,对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各类媒介生产发布的海量信息,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极易导致价值判断标准迷失。在信息“满天飞”的背景下,教育因其与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常常“被关注”“被热搜”。因此,教师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避免被不良媒介信息干扰和错误思想误导,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这是对教师提出的严峻考验,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能为教师带来什么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教师作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和主体,加强其媒介素养教育对学生、社会大有裨益,应引起足够重视,拿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举措,切实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水平。
加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当今社会,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广大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水平,而且要组织好、开展好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及相关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有效运用媒介工具与媒介信息,不断提升媒介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侵袭,为全面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
加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是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客观要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争做“四有”好老师,理应成为每一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四有”好老师应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善于使用媒介这一工具,通过媒介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思想情操,扩大知识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以求精于“授业”“解惑”。同时,“四有”好老师还应借助媒介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唱主角,把媒介视作延伸的“传道”课堂,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不断推动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
加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更是受益者、见证者。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攻坚期”,许多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舆论氛围。加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可有效避免教师被一些片面的、偏激的、夸大的、错误的自媒体文章观点“牵着鼻子走”,更可避免教师因之产生消极懈怠的不良思想,从而有助于教师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站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真心拥护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真心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有哪些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媒介和媒介信息为基础延展的。因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认知媒介,能正确解读和批判媒介信息;二是运用媒介,能合理使用媒介和媒介信息。
在媒介认知层面,教师应能对不同类别媒体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等有基本的了解与认知。各级党委和政府举办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着力做好新闻宣传与信息传播,在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激励广大民众意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重视个体的体验和参与,使传统的受众变成了传播的主体,成了信息源。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一样。一方面,它使大众拥有了较为充分的网络话语权,满足了大众表达与分享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个体的政治立场、知识视野等原因,一些自媒体文章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参差不齐、泥沙俱下的问题。诸多事实已经证明,一些自媒体平台运营者被商业化裹挟,为了追求高阅读量、点击量和粉丝数,不惜炮制热点,放大个别事件,故意歪曲事实,刻意贩卖焦虑,生产了不少导向错误、思想错误的自媒体文章。因此,教师应对自媒体文章保持高度警惕,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之、用辩证的方法和视野去解读之,谨慎地对待和使用这类媒介信息。
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愉悦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谣言和暴力。切勿谈虎色变、因噎废食,而要学会为我所用。在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媒介的性质、功能、职责的基础上,教师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可以积极利用媒介推荐本地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亮点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同时把好校园媒介的政治导向关、价值取向关、内容题材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的平台和渠道,不让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和杂音干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应该看到,一些教师拥有较好的媒介素养,在当地借助新媒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促进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工作。比如,一些教师把线下育人与线上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学生答疑解惑,他们亲近学生,向学生敞开心扉,与学生促膝谈心,用学生听得懂、易接受、记得住的语言讲故事说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如何着力
媒介素养教育应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以他们为中心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教师,受益者也是教师,因此,应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教师媒介素养。
首先,大力宣传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共识。党和政府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领导者,加快制定提高教师媒介素养的相应政策和措施。媒介素养教育涵盖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和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系统开发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资源,打造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并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本科生通识教育,使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让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蔚然成风。
其次,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必修课,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教育管理部门可采取集体面授、网络教学、小组讨论、手机客户端自学等手段,组织教师有目的、分阶段地学习媒介素养知识。也可聘请传媒从业者利用寒暑假、师德培训班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开设专题讲座、授课,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典型案例展开研讨,提供教师甄别、评判媒介信息和使用媒介的“练兵场”,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有充分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校园媒体用作实验基地,让教师参与校园媒体内容制作和运营发展的各个环节,以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最终促进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
再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让教师主动接受、参与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意识到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个人发展、教书育人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积极潜心研究、探索运用媒介和媒介信息,将自身培养成主动接触媒介信息的阅听人、具有积极评判意识的自由人、使用媒介和制造媒介产品的受益人。同时,在适当情况下,可将教师媒介素养能力与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晋升等挂钩,最大限度激发教师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