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名校长工作室“停课不停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郑瑞芳 刘可钦 陈姗 李希贵 郭涵 刘畅 陆云泉 尹超 王殿军 杨刚 赵璐玫

    为更好地发挥区内名校长的辐射引领作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部门于2019年1月,以海淀区校长培养基地为依托,成立了名校长工作室。由中小学校长担任实践导师,分别自主聘任学术导师,外加导师助理和工作室助理,这种“双导师+双助理”的机制,既增加了培训工作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性,又保障了工作室的顺畅运行。

    2019年,各名校长工作室共开展活动59次,其中理论学习探讨30次、学员校调研诊断22次、北京市内学校及科技创新型企业参观4次、出京考察3次(广东省、重庆市、南京市)。校长培养基地组织40名学员集中学习一次。

    回顾2019年工作室研修活动情况,学员参与工作室活动的积极性高,反馈很好。每个工作室两名导师,3至5名学员,虽然规模小,但却营造出学习的“大空间”。各位导师认真负责,既有学术导师的理论引领,又有实践导师的经验分享。帮助学员们开阔视野、提升思维品质,挖掘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在工作室内,形成了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既有情感的交流,也有学术工作的探讨。可以说,基本符合助推学员校长由优秀走向卓越的目标。

    2020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冲击。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延迟开学,开始组织学生居家学习,这不同于学校教育改革中所探索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而是完全依靠网络进行交流和指导,给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应对、转危为机,各工作室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开展了专题研修活动。

    2月21日,海淀区实验小学赵璐玫校长工作室,围绕“疫情防控期间的学校教育”这一核心话题,组织了线上交流活动。学员校长介绍了学校在战“疫”期间的思考、实践及收获,在全力保障师生平安健康的同时,积极把握与挖掘教育生长点,展现了特殊时期各校的担当作为。实践导师赵璐玫校长介绍了学校“云教育”的开展,以及透过疫情热点词进行的教育思考,给予了学员们有益的启发。学术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李敏副教授也针对“停课不停学”如何更好地实施,给出了建议:“无论是引导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还是探讨逆境与成长的话题,‘停课不停学’都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如何把这种家国同命运的危机事件融入到教育之中,成为学习的一个板块,学校应该引导家长,加强家庭教育多元化支持。”

    3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郑瑞芳校长继续聚焦于校长领导力建设,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实践开展了深度研讨。基于各学校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实践导师郑瑞芳校长指出,校长领导力体现在应对疫情的全过程。首先,校长要对教育机遇进行研判,这个时机到底让学生学会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其次,校长要善于谋划全局,带领整个领导班子谋划在先,行动在前;再其次,校长要在具体措施推进上有章法、有节奏,把握不同的环节和时机。学术导师张铁道教授,针对各校“停课不停学”的实践,深入挖掘了校长作为承担重要社会责任的领导者的深刻内涵。他认为,校长应该及时把握社会变化及其对于学校教育的需求,并能迅速形成可行有效的方案,动员领导团队及全校师生付诸实施,以保障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时,特殊时期的学校教育有效整合并引导了家庭教育,为成千上万隔离在家的学生创建了全新的学习生活,并在实践中创造了值得未来借鉴的经验。

    3月12日,一零一中学陆云泉校长作为工作室主持人,以“我们与未来教育的距离”为主题,分享了一零一中学应对疫情挑战以及线上教育与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等方面的做法。陆校长认为,新技术的运用对优质均衡教育的实现有很大价值,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和更具弹性的教育资源支持。人的成长离不开现实社会和实体学校,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同学的交流中,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与能力。因此,未来学校应是教育OMO模式(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应用发展。学术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刘平青教授一起参与了交流研讨,分享推送了书籍和论文作为学习资料,建议校长们利用这段时间多学习充实自身,就特殊时期学校秩序管理、学校风险管控、毕业班情绪疏导等主题开展研究。

    3月12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尹超校长工作室,除探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外,更多关注于教师职责和学生价值观培育。就像尹超校长所表达的:“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们用生命挽救生命,我们教师用灵魂抚慰灵魂。”针对育人目标,这次疫情也给了我们启示,“谁才是我们的偶像?”“我们该追什么星?”这是关乎教育育什么人的问题。以往我们也有过类似的追问,但从没有像今天这么迫切。“谁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怎样才算中流砥柱?”我们需要好好审视。尤其要育那些有大爱、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奉献的人。学术导师、北京大学林小英教授提到了“师德”与“医德”的重要价值,可以看到,在疫情面前,无论医生还是教师,都经得起人民的检阅。

    3月17日,五一小学陈姗校长工作室以“停课不停学,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组织了在线论坛。主要围绕在延期开学期间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疫情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思考等内容开展讨论。设计主题活动课程、开展家校共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等,各校都基于本校实际作出了研究与探索。学术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关注到“停课不停学”的3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关键性调整,不仅是知识课程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二是教育信息化与未来教育的全民演练,目前网络平台很丰富,课程资源也很多,但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信息化应用能力也弱,需要家长陪同,因此面临很多挑战;三是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做好计划,不要产生过度性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太满。

    3月24日,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工作室提出,这段非常时期的学习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因为大量的教与学,从传统的三尺讲台,切换到了网络两端。忽然间,互联网技术成了教与学必备的工具,考验着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学习力。如何继续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给在家陪伴学生学习的家长哪些协助和引导?如何带领拿惯了粉笔的一线教师们,更积极主动地拥抱新的教学方式和互联网技术?如何把非常时期的学习与日后的常态学习结合起来?这都是刘可钦校长工作室几位校长近期操心的事。工作室的校长们,在积极学习和响应市区文件精神的同时,渐渐整理了一套非常时期的非常打法,为的就是让有温度的学习无时无刻不在,以“非常时期的非常贡献”实现“学校的非常发展”。学术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余凯教授也为大家加油打气,发挥工作宣传作用。

    4月2日,十一联盟总校李希贵校长工作室,在国家教育部门发出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通知后,第一时间组织针对此问题开展线上讨论。李希贵校长对于复学后的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心态调整等给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建议,例如复习重点在于打牢基础、尽快修复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平衡心态建立成长阶段表、结成学习小组互相分享学习成果等。学术导师、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则分别从学校、学生、家长3种主体角色出发,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案。学校要做的5件事包括:重新规划进度、重新焊接断点、重新设计“一生一策”、重新评估学生起点、重新审视战略战术。学生要做的4件事为:关注于情绪管理、调整学习节奏和复习策略、组建学习共同体及调节作息习惯。而家长则要更多发挥支持性作用,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郭涵校长工作室一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次因为疫情的影响,也变为了“统一线上”。没有特定的工作室活动时间,而是在微信群里随时交流,经常有两位导师充满人文情怀的指导,有各位校长新的思考,有关键信息实时的讨论,更有生活意趣的点滴分享。面对疫情,作为本校师生的主心骨,校长该如何作为,带领师生们“停课不停学”,每个学校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学术导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教授,与大家分享了2003年非典期间,他在北大附中开展的工作,主要关注于学生情绪的疏导,关爱自己、关爱家人,培植正能量,以此给正在岗位一线奋斗的校长们加油打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