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关键环节力争突破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颁布的《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已使用十多年,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性指导作用。但由于十多年中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显露了不少问题。
本次修订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特别着重把握、解决了历次修订工作中面临的4个问题。第一,统筹兼顾好本科专业口径“宽”与“窄”的关系。在专业目录的构建上坚持“以宽为主、宽窄并存”的原则,既设有适用于培养厚基础、强素质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人才需要的宽口径专业,也设有适用于培养重实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第二,统筹兼顾好本科专业目录“稳态”与“动态”的关系。根据本科人才培养既要保持相对稳定,也要主动适应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建立起基本专业每5年调整一次和特殊专业每年公布动态变化的机制。第三,统筹兼顾好放权与加强监管的关系。采取了“一扩二减三加强”的措施,即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数量;加强信息服务与公开、加强专家组织的作用、加强新设专业的质量管理及政府和社会对高校专业设置质量的有效监督。第四,统筹兼顾好增设专业与建设专业的关系。在制度设计上积极引导高校更加重视专业建设。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
新闻眼
据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人数,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高质量就业”,要求不仅要注重就业的“量”,更要注重就业的“质”。只有人尽其才,提高人才使用效益,才能够将个人追求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美结合起来。
“高质量就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性要求。毕业生就业难有多种原因,用多维视角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难看出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原因。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形成的: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另外,毕业生准备不足,生涯规划不明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理念滞后,能力弱等问题,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标准模糊,缺少长期用人规划,人才市场配置力弱,缺少整体布局和长远考量等也是重要原因。
2012年,本刊就业创业报道针对上述问题突出3个特点:
第一,为求职毕业生提供就业资讯,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解决求职中的实际困难。在请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报道典型就业经验的连续报道之外,6月11日,本刊推出就业专版,刊登《毕业季来临,我们如何去求职》、《与你共享求职面试经验》等文章,请就业指导教师、职业指导专家和求职成功的毕业生支招,指导、交流求职、面试的经验技巧。9月份,本刊报道了教育部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现场交流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3年来,共评选出了1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他们不仅是各类型高校中多年保持较高就业水平的优秀代表,也在长期工作中探索、总结出很多富有成效的特色做法和宝贵经验。推广宣传和学习借鉴典型经验高校的特色做法,对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创新报道思路,将就业触角前伸到在校学习期间,甚至在学生入学、高考选择专业之时。比如《战略性新增专业备受考生青睐》、《招生季,如何看待红牌警告专业》、《怎样报考按大类招生专业》、《中等生就业如何拔了头筹》、《家长也要摆正就业心态》等,引导学生在报考高校时,就要考虑到毕业后就业问题,考虑到将来走什么样的职业道路,使学生在入学后结合创业课和生涯规划课,对就业和人生规划更明晰。另外,对高校来说,要以就业促进专业设置,优化课程配置,推动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第三,以创业带动就业,报道历届毕业生中的创业典型,现身说法,起示范带头作用。从3月份改版起,本刊开办“创业故事”专栏,精心选择7个创业典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报道,以期对有志走创业道路的毕业生有所启迪。如《大学生回家乡创办生态农场》、《大学生兄弟回村当“鸡司令”》等,引导毕业生放宽眼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地。
关键词:立德树人
新闻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考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3月5日,《高教周刊》“大学校园”推出“道德多元的当下如何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版,引导读者更深层次、更多元角度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
社会道德的多元已是客观现实,广泛性、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我们要勇于承认道德广泛性要求的合理性、合法性。如果只讲先进性,否定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不加区别、不分层次,把所提倡的道德追求作为社会整体的道德规范,用不可能人人都达到的先进性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就会曲高和寡,脱离群众,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十八大期间,《高教周刊》围绕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及时组织了“突出重点完善育人体系”的主题稿件,探讨高校如何积极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渠道,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要围绕社会需求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根据学生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及学业动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帮助和引导。二要加强实践环节,深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要统筹规划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计划,建设校内平台和校外基地相结合的实践体系。三要加强党支部、团支部和班集体以及学生文明宿舍建设,为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搭建舞台。要注重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增强党支部在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学业进步、职业规划以及服务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本版撰稿 于建坤 黄文 李薇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