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波动教育如何应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汪明

  近日,一则北京市迎来小学入学高峰,政府部门将着力解决好“有学上”问题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关注。从解决“有学上”到关注“上好学”,是近年来教育的一大进步。而今天我们重提解决“有学上”问题,并不意味着教育在走回头路,而是当前学龄人口规模变化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挑战。

  从北京的情况看,由于受到户籍人口出现周期性高峰和外来人口持续增长双重因素的影响,未来几年将是小学入学人数增长迅速的时期。事实上,全国很多城镇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可能会陆续出现类似情况。《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的颁布实施,正是根据这一变化所制定的积极的应对举措。

  就全国的情况而言,从1998年起,小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开始全面回落;从2004年起,初中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也出现同步下降。在今后的30年中,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仍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下降过程较为复杂,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减少并不同步;在减少过程中伴有很大波动和起伏;城镇和乡村学龄人口规模变化的方向恰好相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学龄人口将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而乡村学龄人口将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学龄人口规模变化的这种复杂性,无疑对学龄人口预测、学校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扩充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学龄人口预测应当更具科学性。由于学龄人口规模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准确把握区域学龄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并非易事。从区域看,对于学龄人口规模变化的总体趋势预测、波动情况预测和城乡差异预测,都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当前,在一些城镇地区,需要对小学学龄人口规模变化之后将会出现的初中、高中学龄人口规模的变化,提前进行预判,为及时调整相应的学校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学校规划布局应当更具前瞻性。在制定学校规划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到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一般而言,在学龄人口低谷期撤并学校,在学龄人口高峰期新建学校,可以被视作一种顺势而为的举措。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过度撤并、过度新建的做法都不可取。昨天的过度撤并容易诱发今天的资源不足,而今天的过度新建可能导致明天的资源闲置。因此,无论是在学龄人口的低谷期还是高峰期,撤并学校与新建学校都始终要把握好一个“度”,为后续发展留有一定的迂回空间,这是学校规划布局是否具有前瞻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再其次,教育资源扩充应当更具灵活性。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扩充资源既可以采取新建学校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改扩建现有学校的方式。即便是新建学校,也应当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是新建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与优质学校联合办学、举办分校等多种方式,使新建学校在办学初期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二是新建学校可以借助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发展义务教育应当强化政府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校都必须由政府举办。在学龄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扩充教育资源更应强化政府与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近年来的实践表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和扶持民办学校等方式,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入学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