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小谟的艺术与科研融合之道

  “我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一出《宇宙风》。”成长在北京四合院里的他,差一点走上艺术人生。然而命运没有这样安排,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到国防科技工业,成长为一名院士。他觉得,唱京剧和造雷达是相通的,当总设计师的本事也有大学时当京剧团团长这份经历的功劳。做一个项目,就像演一台戏,要安排灯光、演员、乐队,就像组织一个几百人的研发班子,首先主意要出好,然后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按照你定的目标去做。

  某型预警机研制最关键的时刻,他先是遭遇车祸,伤愈后又被确诊为淋巴癌。病房里,传出的是京胡声,还有与设计师的讨论声。半年后,他奇迹般地痊愈了。

  如今的他,笑容坚定,声音浑厚,看不出曾经病痛的痕迹。“本来计划在70岁后停止工作,找一帮老票友练练京剧,组织一个京剧社……”他今年74岁,这个愿望还没空实现,他又默默地把实现愿望的时针往后拨到了80岁。

  他就是中国预警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小谟。

  ——摘自2013年1月19日人民日报《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

  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美育。如今,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美育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的层面,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民族在21世纪要迎来一个创造力喷涌的伟大时代,我们要大力培养富有原创性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各级学校一定要重视美育,要大力推进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因为,美育可以激活不同事物意义之间的“大跨度联想”,对创新思维极其重要。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往往有更大的普遍性、共同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可以传唱同一首歌,可以为同一部电影而感动。中国人可以欣赏莫奈、凡高的画,西方人也可以欣赏石涛、八大山人的画。大家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为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自2010年8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首次在中国举行的世界美学大会上的致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