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历史中的“绿色圣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孔子圣迹图 焦秉贞(清)绘

  ■张立敏

  西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改变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似乎成为人类骄傲的“战利品”与“消费品”。然而,就在人类沾沾自喜于改造自然的辉煌成就之时,却受到了自然界的严厉惩罚。今天,生态与环保成为关系生存的全球性热门话题。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的东方,会惊奇地发现,在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里,拥有崇高智慧的古代圣贤,却有着在今天看来难能可贵的浓郁绿色情结。

  用当代“时尚”的眼光来审视,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其实也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博物学家和户外运动爱好者。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在读书时发现,殷商时期有一条特殊而严厉的法律:如果有人往大街上倒尘土,就要被砍断手。子贡认为这样的处罚未免太严厉了,依据老师的一贯教诲,社会治理要以仁爱为本,为倒垃圾这样的一点儿小过失就砍掉人家的手太不可思议了。于是,他带着强烈的困惑请教孔子。出乎意料的是,这条严酷的法律却得到了孔子的认可。这件事情显示出孔子强烈的绿色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说明殷商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注意到了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立法措施。不过,总体来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环保问题其实还不太突出,统治者也没有必要充分、刻意关注环保方面的事情,孔子实在是先知先觉。

  饶有趣味的是,孔子还曾以绿色生态状况为标准,评价官员政绩。《孔子家语·辩政》记载,子路在蒲邑(今河南长垣)当了三年地方领导(相当于县令、县长),孔子想知道他干得怎么样,就在子贡的陪同下去视察。一路上他不断地赞叹:进入边境的时候,称赞子路恭敬守信;进入城中的时候,称赞子路忠信而宽厚;到了官署以后,称赞子路明察善断。子贡非常惊讶,因为老师没听到任何人汇报就不断称赞,按照他不轻易评价的性格,这是很反常的事情。于是,他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表明了自己的“不解”。孔子笑呵呵地回答说,他已经见到政绩了:刚入境就看到土地非常平整,杂草都除尽了,排水沟挖得很深,很规整,水没有到处乱流;城内的房屋墙壁结实,树木繁茂;官署里面显得很清闲,官员又很尽力。综合看来,美丽富饶的蒲邑形象已经清晰呈现了,还用得上人家亲口说吗?在孔子这三条判断标准中,涉及草木生长状况即城市的生态环境占了两处。显然,在他看来,环保与政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以上两件事,孔子还有些言论体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提倡砍伐树木和猎杀禽兽不要太随意,要遵守季节与物种自身的规律,否则的话就是大逆不道。孔子的这些思想,源自他对自然环境的无比热爱。《论语·先进》记载,有一次几个弟子陪他聊天,他让大家谈谈理想,有人谈治国安邦,有人讲独善其身,他都没有表示特别赞同,最后借曾点的话,委婉表述了自己的希望:在阳春三月,穿上新鲜的衣服,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童子,在沂水里畅游,在柔和的春风中歌咏,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种类似现代“驴友”的流行生活方式,是何等的惬意啊!

  孔子热爱大自然,胸中自有悠然绵长的博物情怀。他提倡学习《诗经》,曾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诗经》除了有“兴”、“观”、“群”、“怨”四大社会功能,还可以帮助人们多识别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丰富人们对自然界生态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融,达到前面《论语·先进》中所记述的“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

  除了圣人孔子,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先贤钟情自然生态,拥有浓郁绿色情节,甚至是一些象征高洁、清雅植物的“粉丝”。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者屈原,是一位痴迷于香草与花卉的大诗人。他在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离骚》中,夸张描述了自己的理想形象:佩戴香草、兰花、荷花,用荷叶做衣服,用芙蓉做裙裳;早晨饮用兰花上的露水,晚饭食用菊花。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嗜好竹子。《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一次他临时借宿一处空宅,命令家人种竹。有人问,只是临时住几天,何苦种竹子呢?王徽之说,怎么能一天没有竹子相伴呢?《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一天,他经过吴中(今属江苏苏州),看到一户人家庭院中竹子茂密,他便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马上让人洒扫庭院,预备款待,谁知他连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主人也不含糊,命家人关好院门,王徽之于是留下来尽兴而返。

  晋代著名隐士、诗人陶渊明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在官场,他不时感受到山林的召唤,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他眼里都那么亲切、温馨、体贴,他为生物的季节性变化而欣喜万分。在陶渊明看来,树木是化解烦忧的益友。他在《停云》中写道:“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看到陷入痛苦中的陶渊明后,大树竟然翻新花样,愉悦人心。他常常于秋高气爽之际赏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因为酒能使人忘记烦忧,而菊花能使人忘记了时光的摧残。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为麻雀“平反”的人     下一篇:文化百花绽放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