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要对症下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CFP供图

  高考内容应与高中课程教材的内容相分离。

  逐步实现高考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为多次高考提供基础。

  扩大高考录取的路径和方法,更多地发现和选拔杰出的专长人才。

  把高校每年增加的招生指标与外来务工子女就地高考数量挂钩,流出地指标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流入地人口多流入、指标多增加。 

 

  ■张武升

  高考关乎人才选拔和培养,关乎国家未来,意义重大。现行高考制度虽然对人才选拔和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日益突出地显现出严重的弊端,因此,必须改革。对此,谢维和教授发表《高等学校的三种入学形式》一文,引起广泛的反响,给人深刻启发。笔者认为,高考改革必须从高考的病症入手,对症下药,才能有正确的改革思路。

  现行高考制度的四大“病症”

  现行高考制度的四大主要病症是:

  高考的内容与高中教学的课程教材内容直接挂钩,使高考从一开始的“教什么考什么”,逐步变为“考什么教什么”,使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教学变成了“应试教育”,忽视甚至轻视了学生全面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忽视甚至轻视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高考给予学生选拔的机会少,“一考定终身”是一个突出的病症。近些年来虽然增加了一次春季考试,但有许多限定,与夏季考试有实质差别,很难使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录取路径或方法单一,基本上是按高考分数一种路径或方法录取学生。这种单一的路径或方法使那些在某一学科或能力方面有杰出成绩而在综合分数上达不到录取标准的学生失去了被选拔和培养发展的机会。同时,这种单一录取路径或方法也使高校失去了录取学生的自主权,使高校自身的录取需要得不到满足。

  与高考制度相关联的是地区之间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问题,其中进城务工子女就地高考得不到制度保障。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和地区差异是历史形成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暂时合理性。但是,从长远来说,从高考的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看,也必须逐步改革,尤其是要保障进城务工子女的高考公平,这是必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的。

  高考改革需要解放思想

  对于上述病症,有识之士大都已认同,也有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改革的设想和建议。但是,这些设想和建议也大都未能“对症下药”,要么难以实施,要么即使实施也难以从根本上奏效。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改革的思想不够解放,改革的胆子不够大,改革的方略不够求真务实。因此,要真正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要敢于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这样,才能使改革真正动“真劲儿”、下“真药”,求真务实见成效。例如,对固有的不合理的“权力”和“利益”要敢于突破,对容易导致以高考引导高中教学的应试教育思维定式要敢于打破,对改革的种种顾虑和惧怕要敢于摒弃等。

  高考改革的四条出路

  笔者提出如下改革思路:

  一、实行考教分离。就是使高考的内容与高中课程教材的内容相分离。高考的内容以考查学生的能力、潜力和专长为主,其内容不与任何课程教材直接挂钩。这样就使高考内容类似于英语考试中的托福和雅思,虽然不与任何英语课程教材挂钩,但学习了任何课程教材都能参考,如果学得好,就能取得好成绩。

  那么,高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谓“合格”的毕业生,就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学生。高中毕业后的高考由学生个人志愿到专门的报名机构申请,可以毕业当年考,也可以自己准备充分了再考,而且可以多次参考。这样就使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摆脱出来,获得一种“解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

  二、为学生提供多次高考机会。逐步实现高考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为多次高考提供基础。

  所谓标准化,就是建立旨在考查学生的能力、潜力和专长的考试内容、试题和方法的标准化题库,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为多次高考提供充分有效的试题和标准、方法。

  所谓专业化,就是使考试机构成为专业机构,使高考成为专业活动,为此,应加强考试机构的专业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所谓统一化,就是逐步使考试机构成为一种类似于托福、雅思考试机构的统一性考试机构,由国家统一领导和管理,在各地设立分支实施机构,通过为高考提供有效服务,得以生存和发展。

  有了这“三化”,就能为高考提供多次机会,例如可以每季度一次,考试成绩一年有效等。

  三、扩大高考录取的路径和方法。为了更多地发现和选拔杰出的专长人才,使高考录取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考录取,可以采取多种路径和方法。首先是坚持以按高考成绩录取为主,这是大局和根本,必须坚持好。其次是允许高校破格录取在某一学科成绩优异的考生。这样的考生在某一学科或能力上有杰出的表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其他学科成绩一般,总成绩达不到录取标准,但可破格录取。再其次,推荐入学。对于在创新、创造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学生采取推荐入学,甚至免试,但要有公认的、权威的鉴别标准与方法,并经由类似公示这样的程序,以接受必要的监督。例如,可以通过这样的选择程序:由社会权威专家联名推荐,或社会权威专业机构推荐,或名师名校长联名推荐等。在推荐基础上,高校对代表其专长、能力和潜力的作品、产品等标志性成就进行检查分析或笔试、面试,对录取的初步结果进行必要的公示。对于后两种录取路径和方法不设比例,但严格坚持标准。

  四、逐步有效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地高考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领导下,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了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地高考的方案,虽然还存在不足,但毕竟是向前迈出了一步。笔者认为,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标准录取是终极目标,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地区之间的招生指标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外来务工子女就地参加高考问题,研究和出台的各种方案中遇到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外来务工子女高考与当地户籍居民子女争有限的高招指标。为了稳定和平衡,大都采取了一些条件性的限定。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只能引发强烈的反弹和新一轮的公平争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法是:把高校每年增加的招生指标、特别是部属院校增加的招生指标与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地高考的数量挂钩,对于流出地采取指标少增加甚至不增加,对于流入地采取多流入、多增加的方法,这有助于消除当地户籍居民子女的反对意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30%,但距离2020年达到40%的目标,还需要有超过10%的增量,这些增量如果与外来务工子女就地高考挂钩配置,就会具有很大的解决问题的效力。具体实施起来,可以采用部属院校招生增加指标主要与外来务工子女就地高考挂钩,而地方院校招生增加数量中的一定比例与外来务工子女就地高考挂钩,这样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因为部属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资源,地方院校使用的是地方资源。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