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也能追上教改的脚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宋相海

  地处偏远,校园却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生源稀少,学生却快乐健康成长;设施简陋,却奏出教学科研新乐章——这是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农村教学点绘就的一幅别具神韵的“乡村教育腾飞图”。这群平均年龄在48岁以上的教师团队,如何为乡村教育添上一抹亮色?

  “低洼”到“高地”——培植品牌化教改理念

  古驿镇地域辽阔,目前共有永久性保留学校6所,农村教学点28所。由于规模小、底子薄、师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无法与镇直属的重点学校相提并论,弱势的农村教学点该怎样走出“低洼”,抢占教改“高地”?

  古驿镇“强校之本,教改先行;教改之本,理念当先;实施校长‘领雁工程’”的办学思路给出了答案。

  程湾村教学点交通不便,设施简陋,现有学生6名、教师2名,教师平均年龄54岁,是全镇最偏僻的一所教学点。然而,校长邓坤根却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推陈出新,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喜爱的“快乐课堂”。2012年春,其个人承担的“快乐课堂”课题成果在全镇推广,学校教改工作连续2年被评为镇级优秀单位。

  “邓校长投身教改、带头搞教改并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是我镇实施校长‘领雁工程’的一个缩影。”中心学校教研员说。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跨越,从起步到领跑。”随着《古驿镇教学点教改发展三年规划》扎实推进,教改“首查”、听课“首听”早已成为强化校长作风、厉行督查的一贯之举。敢于亮剑、问道课堂、现场比拼写教案,成了校长诠释理念的练兵场。人人承担教改课题、时时问效课堂已成常规,并内化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

  薄弱到均衡——搭建仓储式教改平台

  畅游网络、查找资源、优化整合、即时交流、上传资源,这已成为58岁教学点教师刘汉丹每天的必修环节。“网络资源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借鉴优秀的资源,还可以共享个人好的资源,特别有利于教改。”谈到网络资源的使用,刘老师一脸的兴奋。

  古驿镇从改善办公条件入手,多途径筹措资金,分期分批为每一所教学点配备办公电脑,并接入专网,搭建起300G仓储式优秀教育资源库,让全镇20所教学点尝到了新平台的强大魅力,农村教学点的教师也能像城区学校一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针对教学点教师操作电脑技术普遍不高的现状,新组建的教改资源技术管理组受到教师好评,他们不定期的培训、答疑释惑,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

  在鼓励教师借助新平台学会使用资源的同时,该镇要求教师利用新平台,建立个人原创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创建与共享。中心学校设立奖励资金库,定期对优秀资源库进行奖励。

  此外,该镇创新资源扩充途径,每星期向教学点教师发放一次教改手机报,逢节向教师馈赠教研书籍,学校每年为教师订阅一本教科研杂志、推行“书籍漂流”,号召教师每年捐赠2-3本教改图书

  “输血”到“造血”——打造“首席制”教改团队

  2012年教师节,古驿镇政府隆重表彰了公推公选的4名农村教学点“首席”教师。他们将在1年内围绕本学科做好教改工作的引领示范、帮扶指导、主持等工作。

  “仅依靠外界优秀教师来送教下乡,在时间、次数上都难以保证且花费较大,必须转变模式,变外界被动的‘输血’为自身主动的‘造血’。我们的目标是要将每一位教学点教师打造成为‘首席’教师,打造出大范围、高层次的教改团队。”该镇中心学校教研员说。

  为了鼓励人人争当“首席”教师,该镇以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契机,声势浩大地开展了“造血”行动,持续落实城乡教师援助机制和教师素质提高机制。中心学校还制定了评价考核机制,设立了起点为2万元的教改动态奖励资金库,成立了“教改督查校园行”摄影专班,聚焦学校教改,展现优点,曝光缺点,定期对教学点、教师进行教改督查考核,实行教改奖励津贴。与此同时,针对学校及教师特点,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内比教学”活动为平台,量身打造个性化教改套餐,激发教师教改热情,鼓励教改创新。

  在教改兴校的策略下,绝大多数教学点教改已由荒芜到兴盛,优秀教学点也从一花独放到百花争妍。仅2012年,就有3名农村学生登上了市级“农村学生口语大赛”领奖台;5名教师获市区级表彰;全镇“比教学——我最满意十大学校”评选中5所教学点获奖,比例占获奖总数的一半,教学点教改工作已然渐入佳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