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二中学”如何困境“突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没有“第一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却选择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第二中学”的觉悟超越了简单的鼓励拔高、追求卓越的取向,超越了单向度关注优质、试图以优质拉动薄弱的取向,不再盲目地与优质教育学校比肩,也不再以薄弱学校妄自菲薄,而是优先考虑一所“被薄弱”的学校究竟能够承担什么,“被薄弱”的学生们究竟需要什么。

  ■杨启亮

  4月18日在贵刊读到《县中独大不是春》以及贝学问校长《复兴“第二中学”》的文章,感触颇多。我十年来曾多次与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相遇,也曾侧面感受过它在发展中的无奈、艰难与欣慰。这所学校是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基地中唯一的“第二中学”,我支持它就以“第二中学”为课题,进行些实实在在的探索。

  洪泽二中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成就斐然,它以30%低于全市三星级学校最低控制线的生源,创造出高考达线率连年跨越、成功突围“应试教育”的实绩。而我更看重的,是这所“第二中学”实施的多元发展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差异教学。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我认为,只有以“兜底”而不是“拔高”为重心,才可能普惠也普适全体学生,否则谈均衡就可能是个永远的乌托邦。洪泽二中没有“第一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却选择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这是基础教育中的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中“第二中学”的觉悟。它超越了简单的鼓励拔高、追求卓越的取向,超越了单向度关注优质、试图以优质拉动薄弱的取向,让“第二中学”清楚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可行性路径,因此不再盲目地与优质教育学校比肩,也不再以薄弱学校妄自菲薄,而是优先考虑一所“被薄弱”的学校究竟能够承担什么,“被薄弱”的学生们究竟需要什么。它朴素的设想,是让文化上有基础的走文考的“金光大道”进高校,让专长上有潜能的走特色之“银光大道”殊途同归,让其他学生也能夯实基础、健全人格、练就技能走“阳光大道”,同样造福社会。洪泽二中为此设置了多样化的校本、生本特色课程,使灵活自主的选课成为可能。学校提出由“带着问题学”转换为“学出问题来”,体现了教师们“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情怀。可以说,这所学校成功“突围”的几条大道,其实都是阳光大道。

  我们要问的是,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时代,基础教育是依然坚持精英化,还是为培养杰出人才打好素质基础?有人把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认定为基础教育的一种责任,但这是否正是导致基础教育恶性竞争的一个原因?如果把越俎代庖的“输送”改为实事求是的“提供”,把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选拔学生的权力和责任还给高校,基础教育只承担为社会培养负责国民的“有限责任”,它是否会从根本上获得宽松?回到“第二中学”的问题上,许多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